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围绕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人工感染疾病模型病理学、抗原定位的免疫组化(荧光)方法及其病毒侵染感染鸭组织规律等开展系列研究:①爆发流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鉴定;②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鸭病理学发展规律研究;③检测石蜡切片中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方法建立及其病毒侵染感染鸭组织在抗原定位的应用。获得如下结果:1.爆发流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分离鉴定:2006年四川成都、西昌等地爆发流行具有鸭病毒性肝炎(DVH)典型临床症状和病变的传染病,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的病死鸭肝脏分离到3株(CD、HB、XC)病毒,电镜下病毒颗粒呈圆形、无囊膜,直径30-40nm,对氯仿、pH3.0、50℃60min的处理不敏感,分离毒连续传代3次,全部鸭胚在24-60h死亡,胚体呈弥散性充血、出血,其致死鸭胚的能力能够被Ⅰ型鸭肝炎病毒(DHV)高免血清中和。分离毒人工感染1日龄雏鸭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重新分离到相同病毒。间接免疫组化检测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雏鸭的肝、脾、肾等均出现阳性结果。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株病毒均为Ⅰ型DHV,为DVH有效预防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数据。2.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鸭病理学发展规律研究:本研究采用肌注、口服和滴鼻3种途径感染1日龄雏鸭DHV-XC,成功复制了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模型。3种感染途经的雏鸭均出现以下病变:肝脏在早期发生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后期呈现胆管增生性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及异假嗜伊红白细胞浸润;脾脏组织充血出血及淋巴细胞坏死;胰组织也出现胰腺细胞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染色,并且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心脏心肌细胞的空泡变性及弥散出血;胸腺和法氏囊的淋巴细胞的坏死;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呈现毛细血管充血;肠道和哈氏腺毛细血管充血和部分粘膜上皮的脱落。3.检测石蜡切片中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方法建立及其病毒侵染感染鸭组织在抗原定位的应用①检测石蜡切片中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免疫组化方法建立及其病毒侵染感染鸭组织在抗原定位的应用: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间接免疫酶染色(ⅡS)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的DHV-Ⅰ抗原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H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脏等出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脏以及健康雏鸭的肝脏出现阴性反应。感染雏鸭机体内病毒抗原的动态分布结果,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DHV结果表明:接种12h后不同时间,在肝脏、脾脏、肾脏、胰脏、胸腺、肠道、肌肉和法氏囊组织中3个攻毒组均可检测到鸭肝炎病毒抗原,而部分死亡或濒临死亡的雏鸭肺脏、心脏、脑组织中检测到病毒抗原。病毒抗原均位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中。经ⅡS检出的时间顺序,肌注组:肝脏、脾脏>肾脏、十二指肠>胰腺、肌肉、空肠>心脏、胸腺、法氏囊、哈氏腺、回肠、盲肠、直肠>肺、脑;口服组:肝脏>脾脏、肾脏>胰腺、胸腺、哈氏腺、法氏囊、肌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盲肠>心脏、肺脏>脑;滴鼻组: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胰腺、法氏囊、十二指肠、空肠>胸腺、哈氏腺、肌肉、回肠、盲肠、直肠>心脏、脑。②检测石蜡切片中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免疫荧光方法建立及其病毒侵染感染鸭组织在抗原定位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DHV的结果与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DHV结果相似,只是存在个体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