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是高度证券化、衍生化的,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与其不同,其实质是类贷款业务,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故将其称之为“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内生脆弱性,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为了抑制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地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所以如何抑制影子银行风险,监管趋严是否会有效抑制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商业银行风险与表内影子银行规模、监管强度之间的关系。在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在影子银行风险方面,对其运行机制及主要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监管政策进行了梳理,概述了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全国170家商业银行十年间(2008年一201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从表内影子银行的资金运用方角度衡量商业银行影子业务规模,引入新的监管强度变量,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回归,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探讨商业银行风险与表内影子银行规模、监管强度这三者的关系。最终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商业银行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增长越快,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第二,外部监管力度越强,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小。本文最后,结合上述结论和国家的监管现状,对规范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1)强化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2)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开辟影子银行发展的新模式。(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的同时应审慎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从研究视角方面来看,本文从银行表内科目入手,对每家银行进行微观影子规模测算。同时选取了 170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避免了样本量偏小的问题。从研究范围方面来看,本文将“同业代付/拆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四项之和记做表内影子银行规模,较之前相比使得表内影子银行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创新性地对监管强度指标制定了新的量化标准。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了监管强度变量,将商业银行风险、表内影子银行规模和监管强度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影子银行的测算标准界定较为主观,对170家银行数据的处理可能存在偏差,量化出来的监管强度可能和预期执行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