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是临床常见疾病,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DLSS发病率在腰椎疾患中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而保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多种不同的保守疗法获得一定的疗效。在保守治疗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加突出,是目前中医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研究中的重点之一腰椎的病理改变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病理改变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病情的发展,并可能预示着不同的预后转归。保守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椎管内外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消除水肿;松解粘连、肥厚,解除肌肉痉挛,从而有效缓解或者解除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压迫。因此,不同的病理改变,势必对治疗有着不一样的敏感度,其预后转归也应存在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对于临床治疗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转归的研究甚少,仅见个案报道,尤其对于不同病理改变下的保守治疗趋向性研究,临床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不同病理改变状态下的DLSS保守治疗的疗效转归,总结其中的规律,为保守治疗的疗效、适应症、个性化方案选择及预后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2006年-2010年在我院行保守治疗的355例DLSS患者,以影像学资料归类分析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分类评价方法,并作随访研究,探讨在不同病理改变下的疗效转归。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纳入病例共355例,获得有效随访共331例,失访24例,随访率为93.2%。61%的患者(共202例)在经历平均7.89±7.94个月的保守治疗后,转为手术治疗,最短治疗时间为1个月,最长治疗时间为39个月。其余39%的患者(共129例)至随访时仍继续维持保守治疗,治疗时间平均为23.19±10.59个月,VAS评分由初始的6.16±1.44分下降为1.62±1.1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73.26±20.36%;JOA评分由14.23±3.57分上升为20.67±3.7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42.38±26.65%。对两组病例作基线比较,转为手术治疗病例的病程明显长于继续保守治疗病例(P<0.01),而初始VAS则明显小于继续保守治疗病例(P<0.01)。在初始JOA的比较方面,两组病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331例患者的总体疗效共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为显效者32例(占9.7%),2级为有效者76例(占23.0%),3级为无效者21例(占6.3%),4级为转为手术治疗者202例(占67.3%)(显效、有效及无效均按JOA改善率划定)。总体病例中,狭窄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黄韧带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之间两两存在正相关性(P<0.01)。转为手术治疗病例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继续保守治疗病例(P<0.01)。总体疗效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1);而与狭窄程度、黄韧带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在继续保守治疗病例中, VAS改善率、JOA改善率分别与狭窄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黄韧带退变程度、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之间无明显正或负相关性(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个病理因素复杂、退变广泛的疾病,椎间盘退变是其主要退变因素,同时狭窄程度、椎间盘退变、黄韧带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各不同病理因素之间两两存在正相关性。椎间盘退变程度与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椎间盘退变越严重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保守治疗的效果越差,更可能倾向于转为手术治疗;反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轻的患者,更可能获得满意的保守治疗效果。耐心的保守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症状改善率与各不同病理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影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保守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