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阎锡山当局为了在山西有限的地域内缓和兵源与粮食危机,与中共争夺山西的统治权,在其辖区内的广大农村实行了“兵农合一”,即所谓的“土改”。然而这一制度的实行并未达到对乡村社会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发挥重新整合乡村社会秩序的功能,而且在与中共争取农民的支持上,更是相形见绌。本文通过对阎锡山“兵农合一”理论构建的探讨、规章制度的剖析和实践效果的考察来揭示“兵农合一”思想的实质,复原“兵农合一”在村的实践过程,展现近代山西在一特定时段(1943-1948)的阎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特点,了解当时山西乡村社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窥测阎政权延伸国家权力至乡村社会失效的原因。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了阎锡山“兵农合一”制度的理论构建与“兵农合一”思想的实质。“兵农合一”制度是从“公平制度”、“物劳主义”、“土地村公有”等思想发展演进而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政策和中国古代“井田制”的影响。“兵农合一”思想虽然包含了阎以往的民族主义意识,但其价值主导取向以反共为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兵农合一”产生的背景、实施办法以及“兵农合一”在村的实践过程和运作机制。首先深入分析了“兵农合一”实施的背景是由于经济破产、军事压力和阎锡山的政治企图。接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兵农合一”的内容并对之做了简要的分析,得出“兵农合一”实际上是一种战时的农村经济体制,它把当时的乡村社会完全纳入了战争机器。最后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兵农合一”在村的实践过程和运作机制。第三章考察剖析了“兵农合一”对山西农村社会整合的效果。首先考察了“兵农合一”制度在山西执行的情形,得出“兵农合一”仅在山西的晋西和晋中地区较彻底地实行过。其次,通过分析中共和阎锡山当局对晋中一些典型村的调查材料,并以之为透视点,全面反映并勾画出了“兵农合一”制度下,阎锡山统治区的经济社会面貌。最后,分析并揭示“兵农合一”制度下民众动员的手段与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