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由于缺乏高效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使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数量居高不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治疗最终依赖于肝移植术。近年来,肝移植手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肝移植手术1年生存率在80%以上,5年生存率大于70%,移植效果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得益于精湛的手术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但肝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如急、慢性排异、胆道并发症、细菌及病毒感染等阻碍了受体存活率及移植肝存活率的进一步提高。 不同于健康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肝移植患者的免疫处于抑制状态,这是肝移植后肝炎病毒及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也是细菌、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数不多的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中的神经贮钙蛋白(calcineurin)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及FK506均可抑制Lewis大鼠肠道上皮细胞的ATP能量代谢,并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Gabe等的临床研究发现,FK506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产生,损害肠道的吸收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引起内毒素血症。给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合生元)则可显著降低其术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并可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上述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肝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肠道微生态及细菌感染三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但这些动物及临床研究均没有检测肠道细菌生态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定性、定量技术,分析肝移植患者肠道主要菌群的生态结构变化,同时采用偶氮显色法、酶标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内毒素、与内毒素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IL—6及肠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肠道微生态变化与其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健康志愿者 共28例,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22-57岁,平均37.6±8.2岁。 1.2肝硬化患者 共51例,分别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住院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