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是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角度,通过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就增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辨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投后管理和风险化解能力等目标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保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增长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分析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包括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偿付意愿、企业主的素质、担保人或抵(质)押物的担保效力、宏观经济走势、行业周期、国家政策、法律环境等,结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和框架,提出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并介绍了从德国商业银行、美国富国银行和桑坦德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中提炼的一些可为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然后,本文归纳了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主要针对小微企业信贷的经营组织架构和产品体系,以某银行为例描述了小微企业信贷的一般业务和风险管理流程及针对联保联贷和集群模式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梳理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从形式上多已建立了区别于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差别化政策的执行效果仍然有限,不同部门和条线的沟通协调还不完全顺畅,业务效率仍然较低,对小微企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企业信用信息积累不足,利用小微企业“软信息”进行定价和风险控制的能力仍然较弱,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模式不够灵活,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缺少适应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整体IT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外部信息搜集成本仍然较高,各系统之间信息整合较难,未完全从整体经营计划、成本费用核算、绩效考核、培训力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发展目标和定位不明确,导致往往形式大于实质,容易积聚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秉承“收益覆盖风险”原则,以社区金融为切入点,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基于自身的战略定位、资产规模、经营模式和竞争优势,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围绕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发展规划和产业特色,建立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组织架构,积极拓展网点柜台、电子银行、批量营销平台等零售化渠道,配置专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人员,设计适合小微企业信贷零售化、小额化、标准化、批量化、差异化特点的业务流程,公私联动,在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减少流程环节,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嵌入产品创新、营销、贷前调查、客户评价、授信审批、定价、贷后管理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各个业务环节,通过其他管理制度如授权体系、内控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确保流程的有效实施,平衡好业务合规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最后,本文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流程建设、综合服务素质、创新能力、风险定价、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如下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以服务小微企业为核心,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研究,设计完善适合我国或特定区域和社区的小微企业经营特性和融资需求的业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沟通和决策机制,开发和整合IT系统,打通内外部信息系统,灵活搭配和运用软硬信息,注重长期对企业及企业主的信用积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应把小微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明确小微企业划型和小微企业业务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定位职责,进一步发掘存量结算借款人以及个人理财、存款、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背后的小微企业借款人的需求,从借款人和产品规划着手,开展风险可控、可持续、批量化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产品。商业银行应更深入地突入辖内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商圈、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社区”平台,针对不同类型平台提供特定产品组合和特色服务方案。同时商业银行应继续与政府积极合作,利用政府管理优势,提高营销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优先选择有政府担保、贴息、委贷、政府创业投资基金等扶持的企业,特别是利用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发展有别于传统抵质押和担保的新型小微企业信贷模式,并就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进行政策性建议。商业银行应加快业务条线和条线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积极的有利于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考核激励制度,推行并严格落实小微企业业务人员廉洁从业制度,防范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