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疫病(Chestnut blight)是栗属(Castanea)植物上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害,也是世界著名的森林病害之一。本文对栗疫病菌的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对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的交配型的分子测定和杂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测定16个菌株其中8个菌株是MAT-1,另外8个菌株为MAT-2;杂交共获得6种新基因型菌株,每种基因型菌株通过1种杂交组合或者2种杂交组合所获得,前者杂交结果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后者结果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新基因型菌株的获得对研究弱毒性病毒的水平传递具有重要意义。对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单个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含病毒菌株与具单个vic基因座位差异的野生型菌株配对培养,10天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在1个vic座位上的基因不同通常会降低病毒的传递率,在vic-C基因座位上有差异的菌株间的病毒平均传递率为87.00%,而在vic-D座位上的基因不同,菌株间病毒的平均传递率仅为8.79%,在vic-A、vic-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病毒平均传递率分别为44.12%、48.93%。vic-B座位上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的病毒正反向传递率相差非常大,由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为83.13%,而从vic-B菌株向vic-b菌株的平均病毒传递率只有23.15%;其他3个vic基因不同的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也具有不明显的方向性。对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ive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弱毒性病毒传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把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配对培养,10天后调查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结果表明,栗疫病菌的营养体不亲和是弱毒性病毒传递的重要障碍,但不是绝对障碍;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相差1-4个vic基因,病毒的传递率分别为44.31%、26.92%、6.85%、0.59%;相差1个vic基因病毒的传递率有很大的变化,传递率从88.46%下降到9.01%;具有相同的vic基因差异且病毒传递方向一致,配对菌株间的弱毒性病毒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过回归模型,相差2个vic基因6菌株间配对有4对是显著上位效应,相差3个vic位点菌株间配对没有上位效应。说明不同vic位点、非对称性、上位效应对病毒传递有显著影响,但是寄主的遗传背景、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具体基因型对病毒传递也存在显著影响。说明单独的vic基因并不能完全解释病毒传递的变化。对利用弱毒力菌株防治栗疫病(病原: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进行了研究。把弱毒力菌株通过不同的方法接种,每年秋天调查病毒的传递率、田间病毒的动态检测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湖山乡试验田的36个菌株中有33个VCGS(vegetativecompatibility group,VCG),平均1个VCG只有1.09个菌株,具有同一VCG的菌株都是来自同一小区。在大柘镇的试验田中,营养体亲和群也比较复杂,平均1个VCG最多含有1.25个菌株。4个(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位点差异的菌株间配对在田间接种半年后,弱毒性病毒发生传递率为0。处理病斑半年后仅有两个小区病毒发生传递且发生传递的病毒都为280,分别为15%、10%。说明了含有280的弱毒力菌株在田间更容易传播。接种1年半后,病毒在田间没有发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