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引发RAFT共聚合方法制备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capsuleopacification,PCO)作为白内障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因造成患者术后视力的再次下降也被患者称为二次白内障。大量研究认为是手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植入人工晶状体表面粘附、增殖、迁移并上皮-间质分化导致后囊膜混浊引起PCO。本论文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技术(SI-RAFT)将甲基丙烯酰乙基磺基甜菜碱(SBMA)以及甲基丙烯酸(MAA)共同接枝在人工晶状体表面,并利用MAA化学键合阿霉素(DOX),制备一种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这种新型的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能通过减少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以及抑制其增殖作用来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发生,以期能有效预防PCO,保护白内障患者术后的长久视力。
  材料与方法:首先通过以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处理以实现人工晶状体表面胺基化。随后通过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EDC/NHS)催化的化学交联将RAFT链转移剂(CPCTTPA)接枝在人工晶状体表面。然后在RAFT聚合反应引发剂(V501)的催化下通过RAFT共聚合的方法将SBMA和MAA这两种亲水聚合单体在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上共聚合,获得P(SBMA-co-MAA)梳状共聚物亲水涂层。最后在EDC/NHS的催化下,将DOX键合到MMA单元的羧基端,制备得到亲水载药型的人工晶状体。本论文对制备的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通过静态水接触角测定、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其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对制备的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进行药物释放实验,研究其体外药物释放情况。通过体外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评价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的抗细胞粘附以及抗细胞增殖性能。最后通过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将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兔眼内评估其在体内抑制PCO的效果,并通过观察术后前房炎症反应,比较眼压波动情况及术后角膜内皮丢失率来评价其在眼内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材料表面的元素分析证实了人工晶状体表面P(SBMA-co-MAA)-DOX梳状共聚物载药亲水涂层的成功制备。表面静态水接触角显示接枝P(SBMA-co-MAA)共聚物后,人工晶状体表面亲水性大大提高,并且在负载DOX后仍能保持良好的表面亲水性。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证实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能在2周内稳定缓释出大部分负载的阿霉素。细胞培养实验观察到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表面粘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更少且呈现皱缩、胞体变圆的抑制状态。兔眼植入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房炎症反应、术后眼压及术后角膜内皮情况都没有明显差异,且植入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兔眼的人工晶状体光学区PCO评分更低,更透明。
  结论:本论文研究表明,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技术能成功制备亲水载药型的人工晶状体。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表面亲水性,能稳定缓释负载的阿霉素,并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和进一步增殖。该亲水载药型人工晶状体在眼内植入后能有效抑制人工晶状体光学区的混浊,有效预防PCO的发生,且并未发现明确的眼内组织损害。
其他文献
期刊
背景  多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E.coli)无害地生活在肠道中,很少导致健康人患病。尽管如此,一些致病性菌株(pathogenicstrains)可以使健康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发生腹泻或其他疾病。根据所获得的毒力决定因子(virulencedeterminants)及特定的组合,目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E.coli,DEC)已知的致病型主要包括五种
学位
目的:  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martpulsetechnology,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ransPRK)与传统像差优化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berrationfree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
学位
期刊
目的  研究影响硅油污染眼科显微器械清洗效果的因素;探究硅油污染眼科显微器械清洗方式选择及预处理方法。  方法  实验一  取不锈钢、钛合金材质眼科显微持针器各320件,按材质分为A、B两组。再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A1-A8、B1-B8组,每组各40件器械。A1-A4、B1-B4组经模拟血污染,设置为对照组;A5-A8、B5-B8组经模拟血+硅油污染,设置为实验组。A、B两组器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分
目的  1.探究儿童近视和户外活动时间的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特点;  2.探究不同屈光状态的学生和不同任课老师对户外活动主观态度及学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  对象与方法  第一部分: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温州市鹿城区登记在册的64所小学中,抽取三所同质性较高的小学,将一~三年级小学生纳入调查。眼科检查内容包括屈光检查和眼轴测量,问卷由本课题组人员自行编制,内容包括学生一般信息、学生户外活动、用眼
学位
目的:  研究双眼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和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分析第一眼术后不同时间点屈光误差能否用于第二术眼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预留的调整,以提高第二术眼屈光状态预测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11月13日,由同一位术者先后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的患者93名(
目的:选取印度视功能量表(IND-VFQ-33),对其进行翻译、回译和跨文化调试,采用Rasch分析评估中文版印度视功能量表(IND-VFQ-CN-33)在中国白内障人群中的测量特性,并对其进行修订。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英文原版IND-VFQ-33量表进行翻译、回译以及跨文化调试后,形成IND-VFQ-CN-33量表,选取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213例进行眼部
学位
目的:分析不同区域模式下算得的全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与实际角膜散光的差异,优选差异最小的散光计算区域模式。  材料与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前Pentacam测量的3mm范围全角膜散光量入组,测量术后一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亮视环境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
学位
目的:  本研究提出一种矫正老视的改良式接触镜验配方式(后简称改良法),旨在分析改良法与目前的两种老视接触镜验配方式(多焦法、单眼视法)在视力和主观舒适度上的差异,探究三种矫正老视的接触镜验配方式的优劣,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老视接触镜验配的选择。  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三阶段交叉设计临床研究。共将13名受试者(3男10女,年龄47.15±1.63y,屈光球镜量为-4.77±1.69D,球散比大≥3)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