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载荷作用下的脑组织力学响应与损伤机理分析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头部遭受过量外部载荷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被称为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TB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TBI的发病率日益增加,针对TBI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TBI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探究TBI的发病机理、损伤区域等病因,还可以为TBI高发人群提供防护装备设计灵感和依据。目前的TBI研究已成为医学与力学研究的交叉领域,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已逐渐成为TBI研究最为有效的手段,数值模拟研究无须受实验样品和实验设备的约束,可以较为全面地揭示TBI的力学机理。本文以TBI及其常见并发症视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验与数值仿真技术,对外部载荷下的脑组织力学响应进行了研究。并在以下几方面展开的论述:第一章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的TBI发病率,并阐述了 TBI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人体头部的解剖结构,并综述了目前的TBI流行病学研究。最后,结合目前TBI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从生物力学角度论述了 TBI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分析了目前的TBI数值模拟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第二章进行了软脑膜力学性质实验研究。软脑膜是脑组织抵御外部冲击的最后一道保护膜,但由于整体软脑膜难以与脑组织分离,导致目前缺少全面的软脑膜力学性质测试,因而无法对头部模型中的软脑膜准确赋值。首先,通过特定的解剖操作程序,成功将软脑膜和脑组织分离,并制备了可供拉伸实验的软脑膜试件。随后,对软脑膜试件进行了八个不同应变率下的拉伸实验和应力松弛实验,并利用不同的超-粘弹性本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研究发现,软脑膜是一种典型的应变率相关粘弹性材料。Ogden超-粘弹性本构方程最能体现软脑膜的应变率相关特性,且通过引入应变率函数,全面表征了软脑膜的力学性质。第三章建立了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人体头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核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技术测试的活体脑组织整体变形数据,对头部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评估。首先,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MRI)测得的人体头部扫描图像数据,建立了真实的三维人体头部几何模型,并对各个解剖组织进行了有限元网格划分,为后续的数值分析建立了头部有限元模型。最后,利用MRE实验测得的活体脑组织整体变形数据,对比分析了头部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对实验和仿真的图像数据统计分析,证明了该头部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活体脑组织的变形情况。第四章对振动载荷下的脑组织力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剪切波在脑组织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大脑镰和小脑幕对剪切波传播的影响。随后,分析了在飞机乘员最大许可频率(50Hz)下,导致脑组织损伤的平移和旋转振幅阈值,并分别计算了平移振动和旋转振动时的脑组织力学响应,分析了脑组织损伤的力学机理和损伤区域。最后,进行了小振幅(约<1.1 mm)情况下,人体头部的频响分析,计算了脑组织出现损伤的频率范围和损伤区域。研究发现,由于脑组织为粘弹性材料,因此剪切波由外向内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减。但大脑镰和小脑幕的存在使剪切波发生反射,导致脑组织内部应变增高,是振动载荷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头部承受振动载荷时,颅骨与脑组织的相对运动导致的界面剪切效应是脑组织损伤的另一主要原因。此外,头部频响分析发现,高于10,000Hz的振动会导致脑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交界处出现损伤。第五章,针对TBI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间接视神经损伤(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ITON),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建立了以视神经为主的视觉系统,包括视神经、眼球、眼部肌肉、眼部脂肪等主要视觉组织结构。随后,该视觉系统模型被整合至第三章建立的头部有限元模型中,以进行间接视神经损伤分析。计算过程采用了代表两种不同冲击方式的冲击物,分别为钢柱和足球。利用这两种冲击物分别对头部模型进行5个方向的冲击,并随后观察视神经损伤情况及机理。研究发现,正面冲击对视神经损伤最大。钢柱冲击的损伤机理为冲击应力波沿眼眶上缘传播,致使视神经孔变形,对视神经造成拉伸与剪切损伤。而足球冲击中,视神经损伤主要出现于颅内,是由于视神经在脑组织与视神经孔之间反复拉伸而导致的损伤。
其他文献
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通信服务被转移到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内部,形成了软件定义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系统,也使得保障该系统的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现有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该系统的子部分切入,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虚拟网元的资源分配、控制平面的请求分配、数据平面的链路故障检测以及数据平面的传输路径追踪。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在虚拟网元的资源分配方面,本文提出
膜分离作为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净化和污水处理领域。传统膜分离技术存在膜污染严重、膜的渗透性与选择性互相制约等问题。碳纳米材料具有原子级光滑的表面和高比表面积,采用碳纳米材料构建的分离膜有望获得远高于传统分离膜的水传输特性和分离能力。而且碳纳米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通过电辅助与膜分离技术的耦合能进一步增强膜性能,为解决膜分离技术的瓶颈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目前碳纳米材料分离膜的制备过
以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酰胺(Polyamide,PA)为代表的高性能热塑性工程塑料及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近年来在汽车工业、机械装备、电子电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短纤维增强和连续纤维增强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形式。短碳纤维(Shortcarbonfiber,SCF)增强复合材料易于成型加工复杂
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飞机机翼覆冰对其正常工作带来严重的干扰问题。沿面介质阻挡放电(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作为一种新型的除冰技术,由于能耗低、响应快和良好的除冰性能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但SDBD及其除冰的等离子体过程、放电模式转变和物理效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脉冲SDBD及其除冰过程的等离子体
“三公”调度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调度原则,其要求电量计划的制定和各发电厂商的电量执行进度均满足“三公”要求。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大用户直接交易为主的“市场电”比例的逐年增加,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愈加复杂,电能交易计划作为其基础和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亟需开展新形势下理论方法研究。然而,目前“三公”调度始终缺乏具有理论基础且被公认的公平性指标作为支撑,且已有的年度电能交易计划制定方法也较
为了实现控制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小于2℃的目标,“巴黎协定”提出了通过国家自主贡献(INDC)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框架,这需要各个国家和行业相互协同应对挑战。建筑能耗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领域,其运行阶段所消耗的能源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重要原因,也是威胁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住宅建筑能耗占中国建筑领域总能耗的62%,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下,住宅建筑能耗
结构生色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显色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和亮丽的颜色,有望代替颜料和染料。胶体微球组成三维有序结构或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结构是常用的产生结构色的方法。三维有序结构具有亮丽的结构色,但存在角度依存性,严重的限制其在显示等领域的应用。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结构易于大面积制备且具有无角度依存性的结构色,但颜色暗淡、饱和度低。这主要是由于目前该结构通常是以低折射率聚合物微球或SiO2微球为结构单元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储能装置已经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商业化的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较低,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金属硫化物和金属磷化物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并且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有望代替目前的商用石墨材料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金属硫化物的电子导电率较低,以及循环过程中的体积效应严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金属磷化物则兼具嵌入反应和转化
由于ZrO2具有酸碱性兼备的表面、丰富的氧空位、弱亲水性等特点,可作为催化剂载体,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应用广泛。通过调控ZrO2材料的结晶度、比表面积、化学组成、表面酸碱性、微纳米结构等性质,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表面活性位点数量、促进物质扩散、增强催化性能。基于这一目的,本论文综合利用多孔模板法以及微流控和静电纺丝等技术,合成了一系列ZrO2基无机复合材料,并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制得性能优异的多孔复合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