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诸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遗产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等),选取丽江古城这一极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对其白沙、束河及大研等历时态阶段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强调作为建设主体的“纳西人”在古城聚落由北向南再自西向东南阶梯状延展的层级式生长演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宰与支配作用;另一方面,引入建筑现象学及其场所理论,行为心理与环境作用与主体交往等理论作为指导,指出丽江古城日常生活空间结构具有人神共处的二元化特征。通过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古城聚落景观的演化变迁对比,探索古城社会与经济内在结构与脉络关系以及“人”的日常交往行为与场所氛围对聚落景观的影响与制约,并试图挖掘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化规律乃至人文场景背后的民俗内涵与族群意识,从而形成从客观形态探索主观成因的“空间场所→生活场景→场所精神”的逻辑秩序及现象学研究思路,以此强调“人文景观”及“日常生活场景”对丽江古城诸类“活着”的文化遗产“原真性”延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出了区域整合的多文化主题网络发展模式是丽江古城实现整体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明确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是“人”,而尊重传统聚落中原住民日常生活方式与民俗风土等非物质内涵才是真正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促发展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所在。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章节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中问题与矛盾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背景,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与空白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传统聚落概念、内涵、属性、形成因素、类型划分及各学科相关研究动态及成果,以便进一步了解滇西北丽江传统聚落特征属性与内涵。
第三章指出丽江古城实质是由白沙、束河、大研三大历时态阶段组成的时空有机体,并系统地对各自选址、聚落成因及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对比,透射出整个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以建筑现象学及其场所理论为指导,分别从领域、场所及路径三方面对丽江古城日常空间结构进行剖析,指出古城空间场所具有世俗与圣化、人工与自然的二元化特征。
第五章以“日常生活”及空间交往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对古城日常生活场景进行阐述,指出纳西原住民生活方式、族群意识及价值观的蜕变是丽江古城可持续发展危机的根源所在。
第六章通过对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及丽江古城保护性发展历程的阐述,并以束河古镇保护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中关于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并尊重其利益的经验为启示指出延续传统聚落原真性的真谛即保护原住民及其日常生活世界。
最后结语部分总结指出丽江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应赋予丽江古城周边传统聚落不同的旅游文化主题,以区域整合的方法实施整个丽江坝区旅游网络格局的建构与发展战略;通过还原纳西族人神共处的族群意识,最终实现古城“诗意般栖居”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