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应致力于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因此需要了解和领会中国的国情与政策,并掌握合适正确的表达。但与此同时,跨文化传播领域的中国专家并不多,中阿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更是稀少,相关研究也往往不能从本国视角出发。因此,基于跨文化课程对于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笔者对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2018级研一的跨文化传播课程中“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理论与实践”一课,进行了交替传译。为了更好地进行译文检查,汇总同类问题,形成实践反思,翻译后,笔者利用释意翻译理论评析译文效果。释义理论诞生于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由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创立,它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递意思,认清表达的对象和基础是源语语言的含义同听众认知知识结合产生的意义,而不是原语的形式。释意理论的得出基于口译实践,符合口译的特点和目的,对进行口译实践和口译成果的评价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进而笔者举例说明了翻译过程中在“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这三个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这些例子的翻译错误、问题类型、解决方案之后,笔者总结出了跨文化传播课程中进阿的交替传译策略。在理解阶段,出现了专业知识不理解、翻译难,讲话逻辑难把握,隐喻导致意义不全的三个问题。针对客观意向类型的专业知识,通常不会让受众产生误解,因此需要译者在口译活动之前做好准备,查阅准确的名称以及对应的译法;而对于加入主观色彩,内涵丰富的专业性表达,需要译者充分理解语言形式背后的含义,脱离语言框架,做解释性翻译。对于因缺少提示词而导致的逻辑关系不明,译者应在理解过后,根据逻辑关系增添连接词;而对于因行文复杂而导致的逻辑关系不明,译者就应该先对原文进行梳理,然后记录关键信息,整合之后再进行翻译。对于讲话人出于有意或无意将意义的一部分隐去不提,进而影响到听众理解的情况,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与讲话人进行沟通将意义补全。在脱离语言外壳的阶段,译者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的表达难翻译,对于非正式的表达,译者应该根据意义翻译,不能逐字翻译;而对于正式的表达,译者则应该尊重官方译法,在受众理解困难时进行简要解释。在表达的阶段,主要有语言问题,言辞冗余及遗漏,以及原文双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三个问题。为了解决语法、词汇等语言问题,译者应不断加强语言能力,尽量规避语言层面的错误;当原文表达复杂,关键信息较多时,译者应合理记录辅助记忆,删重简化的同时避免遗漏重点信息;因为文化的差异造成理解问题时,译者必须加入文化冗余信息,使来自异族文化且对异族文化缺乏了解的听众能理解,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本论文实为口译实践报告,一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第一章对翻译对象、任务及要求,翻译过程,即译前准备和口译进行两个阶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引入了指导本次口译和进行口译成果评价的释意翻译理论,并分析了该理论指导本次翻译的可行性。第三章为本文重点章节,在释意理论框架下对译者在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阶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和举例,并逐一提出解决方法和修改意见。第四章对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形成了释意理论框架下中进阿课程翻译策略表,以期为中阿跨文化传播课程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