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语言都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与汉语分属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均存在巨大的差异。传统的翻译理论,如: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奈达的“等值”说等,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理论过于普遍、过于宏观,在遇到到两种具体语言的互译产生的具体问题时却会让人明显感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吕叔湘先生所说,翻译必须重视语言对比:翻译实践既需要宏观理论的指导,也需要脱胎于两种具体语言对比的微观理论的指导,二者缺一不可。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逆转换理论中的三步骤(analysis-transfer-restructuring)为理论框架,以美国小说家伊迪斯·华顿夫人小说《伊坦·弗洛美》(Ethan Frome)及其吕叔湘中译本为主要研究语料,探讨英译汉中小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的合理性。此外,本文也部分选用了另外两种译本---王国镇译本和游百乐、毕卫夫合译本作为对照进行研究。本文这样做并非为了进行孰优孰劣的译本对比,而是在进一步证实:译者对翻译单位的不同选择会影响译文整体效果。针对文本翻译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在定性研究中,本文采用个案研究、对比研究以及归纳法等具体方法进行文本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以下三个问题:(一)通过《伊坦·弗洛美》及其吕叔湘译本,英语和汉语小句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有怎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二)从吕叔湘的译本来看,在英译汉中,小句是如何作为翻译转换单位是运行的?(三)以吕叔湘译本管中窥豹,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小句这一基本的翻译单位,译者是如何实现文学翻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英语和汉语中,小句都是最具能动性、最富操作性的交际单位,所以通常只有小句能充当英汉互译的基本单位。但英汉的小句在表层结构上各有特点。英语的小句可能是显性的SVO结构,也可能是隐性的SVO结构;但汉语小句的都呈现出显性的SVO结构。(二)通过分析吕叔湘的译本发现,小句作为基本翻译单位的具有明显合理性。根据奈达的逆转换理论:在分析阶段,译者通过对原语的表层结构的分析,追溯出深层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晰的核心句;在转换阶段,译者在深层结构将核心句从原语转换成目的语;在重组阶段,译者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将深层结构转换过来的核心句重组为忠实而流畅的译文。(三)在翻译转换中,选择合适的翻译单位是忠实流畅译文的关键,原语和目的语只有在小句这一层次实现翻译转换才可能产出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译文。词素、词、词组等单位为静态语言单位,不具交际性,因而不适宜作为基本的翻译转换单位;句子或语篇虽然具有交际性,但过于宏观,不具备操作性,也不适宜作为基本翻译转换单位;只有小句具有动态性和交际性,可以作为基本的翻译转换单位。本文所做的理论探索希望能对今后的今后的翻译实践,特别是文学翻译,能有所启迪,从而有效帮助译者避免陷入“文过其义”或“理胜其辞”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