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锡化合物,尤其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船舶防污漆中的杀生剂,但对非靶生物(nontarget organisms)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其中,TBT能导致雌雄异体的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在雌性生殖系统上叠加雄性器官(如阴茎和输精管),即所谓的性畸变(imposex)。由于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易认性、不可逆转性和对有机锡反应的特定性使之成为海洋有机锡污染监测的一种有效指标。本研究小组从2000年3月到2004年7月,从辽宁大连至海南三亚19个海域选取了52个站位,对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调查。本文除了介绍自己的调查成果外,还对整个调查至今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整个调查中,共采集了17科60种(6764个样品)海产腹足类中。其中,有10科40种(6045个样品)具有性畸变现象,而且28种为世界首次报道的性畸变种。在40种性畸变种类中,骨螺科(21种)最多,其次是蛾螺科(6种),玉螺科和宝贝科等5科均只有1种,而蛙螺科和冠螺科等7科至今尚未发现性畸变种类。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是分布最广、数量最丰富和最易于采集的性畸变种。在厦门港及其以南海域的37个站位中发现的性畸变种达36种,而厦门以北海域的15个站位中只发现6种。在现场采集的28种性畸变腹足类中,有22种是在港内的25个站位采集的,15种是在港外的23个站位中采集的。以上事实表明,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十分普遍。 现场采集的28种性畸变腹足类在采样站位中的出现频率差异很大。其中,疣荔枝螺的出现频率最高,为76.9%,而且采集数量达到30列成年个体的站位有32个。蛎敌荔枝螺(Th.gradata)的出现频率(21.2%)位居第二,其次是黄口荔枝螺(Th.Luteostoma)的15.4%、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的15.4%、甲虫螺的9.6%和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9.6%。其它种类则少见,仅能在个别站位采集到,如节织纹螺(Nassarius hepaticus)和双锥核果螺(Morula biconica)等。 腹足类的雄性个体生殖系统均由精巢、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组成,雌性个体生殖系统则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纳精腺、卵囊腺、生殖乳突和生殖孔口组成。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除具有正常的雌性生殖器官外,还叠加了某些雄性生殖器官(阴茎、输精管或前列腺)。虽然性畸变个体出现的雄性生殖器官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往往与正常雄性个体的相似,但不具有雄性生殖功能。此外,性畸变腹足类在雄性器官的叠加方式、性畸变过程和性畸变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各科间和各种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