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戏剧也是人学。现代戏剧只有体现出现代人学价值和人文理性精神,才能有助于戏剧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戏剧"最初构建于1920年代。受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五四”时期“人的启蒙”的影响,“人的戏剧”成为1920年代中国话剧发展的总主题、总目标,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总主题、总目标。本文即是以“五四”启蒙思潮为时代语境,从启蒙与人学的角度来探究二十年代话剧创作的重要价值向度与“人的戏剧”的构建情况。
其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主要是:1、运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探究“人的戏剧”的建构过程,先考察启蒙先驱对“人的戏剧”的理论探讨情况,再从几个重要价值向度去探究其具体建构情况(包括思想探索和审美表现),最后归纳二十年代“人的戏剧”的现代人学价值和文化精神。2、将“人的戏剧”的构建置于中国现代启蒙、特别是“五四”时期“人的启蒙”的语境进行审视,力图形成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戏剧人学本体论。3、适当扩大“人的启蒙”的价值区域,还原二十年代“人的戏剧”的价值丰富性,并结合近代启蒙哲学和现当代西方思想进行综合考察,渗透一种当代意识。4、重视对“人的戏剧”建构中的各种悖论现象的分析,从时代特点和思想资源等方面看,二十年代“人的戏剧”的创作是一种复杂、艰难的精神建构活动,难免会出现各种两难选择的悖论现象,就必须将矛盾分析法揭示其历史复杂性。
本文总共包括七个部分。绪论部分,着重指出“人的启蒙”是1920年代的时代主题,也是“人的戏剧”的时代语境,并对“人的戏剧”的多种重要理论探讨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梳理,指出其核心是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从爱情诉求、家庭体验、历史叙事、哲理探索、底层叙事(革命叙事)等五个重要价值向度,分析“人的戏剧”的思想探索和审美表现。第一章,认为剧作家将爱情诉求当作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突破口,从而展开文化话语权的争夺;随后,分别从启蒙理性和“诗意的感伤”的角度审视爱情诉求所体现出的现代性追求及其思想艺术的局限性,并对恋爱自由的界限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第二章,探究二十年代话剧中家庭禁闭体验的各种表现,并从血亲乱伦、母子矛盾和文化隔膜三个方面,分析“新青年”所追求的是个体自由伦理,但其中充满了各种价值悖谬;家庭体验中的“家国同构”倾向体现了伦理启蒙和政治启蒙的统一,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现代化。第三章,强调二十年代历史剧观念的现代意识,并侧重分析话剧历史叙事的大我化倾向和变态心理现象,认为它们从不同方面强化了个性主义的主题。第四章,将话剧的生命哲理探索纳入“人的启蒙”的视野,指出其深化了人们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并着重分析了“苦闷的戏剧”的基本喻象及主体意识,其渗透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丰富了现代话剧的审美精神。第五章,指出由于多种因为,话剧的底层叙事得到了强调,渗透着怜悯与批判的人道情怀和人文精神,只是这种复杂眼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最后,将革命叙事纳入底层叙事发展、转化的轨道,认为在此转化过程中,剧作家对“人的戏剧”既有坚守又有淡化,强化了戏剧的政治启蒙意识,使得话剧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某种转变。
结语部分,对1920年代“人的戏剧”的现代人学价值和文化精神进行了多方面的归纳、总结,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根”,并从戏剧艺术规律和人学思想资源上对“人的戏剧”的主要病症进行了检讨,最后指出“人的戏剧”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意义及其艰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