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披露在职消费相应明细数据,公司高管在职消费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注意,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在职消费”这种非规范化的隐性薪酬在急剧地膨胀,这就使得研究在职消费成为了摆在各国学者们面前的现实要求。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绩效,而且有损投资者利益,更关系到上市公司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研究视角探讨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在职消费的经济后果,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制约在职消费提出意见,以期对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完善治理机制、制约在职消费、提升企业绩效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论述:第一,检验上市公司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第二,在我国,在职消费这种隐性薪酬是否表现为代理成本?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高管货币薪酬、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于在职消费的影响。其中,在职消费采用上市公司报表附注里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差旅费、通讯费、小车费和会议费加总后取自然对数的方法,股权集中度采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高管薪酬采用公司全部高管年度货币薪酬总额的对数指标,企业绩效采用托宾Q值指标。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下六个假设。(1)独立董事比例与在职消费成负向关系。(2)股权集中度越高,在职消费相应越小。(3)两权兼任与在职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4)在职消费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5)高管持股对在职消费有抑制作用。(6)在我国,在职消费表现为代理观下的负面后果,而非效率观下的正面后果。我国深市主板A股472家上市公司,剔除18家暂停上市公司、8家金融保险类的公司后,共计还剩446家上市公司。由于某些公司尚未披露计算在职消费所需的各项明细数据,经过手工搜集阶段,实际获得了295家上市公司从2009年到2011年的数据。本文以这295家上市公司近三年的数据为样本,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首先,本文对各变量进行统计描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职消费水平不一,差别较大。然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整体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做出的假设。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均支持前文提出的假设,因此可以认为回归结果的可靠性较高,结论较符合现实。本文得出的结论包括:(1)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好,就越能起到了约束管理层的作用。(2)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会损害董事会的独立性,有碍董事会发挥作用。(3)一定程度上的股权集中能促使大股东监督管理层,制约其机会主义行为。(4)高管薪酬与在职消费之间存在替代关系。(5)高管持股并没有起到明显制约在职消费的作用。(6)在职消费表现为代理效应,而非经营效率。(7)公司治理不佳会弱化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第一,披露更加详细的在职消费明细数据。第二,建立并严格控制在职消费预算制度。第三,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应加强公司内外部审计,提高信息披露力度与质量。第四,保持合理水平的股权集中度,约束管理层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可以从公司本身内部治理机制、政府监管、政策法规三个层面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既制约管理层侵害上市公司利益,又能制约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效果。第五,继续深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化改革。第六,加强高级管理层的监管,增进利益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