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查找文献、观察健康人肘关节解剖构造及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患肘的三维CT图像,测量并分析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角度、Baumann角及提携角,从而证实肱骨髁上骨折远折端旋转移位对肘内翻发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能准确评价骨折远端旋转角度的测量标准,并将通过该测量标准得出的旋转角度暂称为“Nemo角”,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有效性,探究该测量角度与肘内翻发生率的关系,以期通过监测Nemo角,来间接反映提携角的变化情况。方法:1.实验研究:对91例健康受试者双侧肘关节进行三维CT扫描,不断对骨折远端旋转角度的测量方案及进行修正、改进,规范观测标准,以明确Nemo角的测量方法,分析Nemo角与提携角的相关性,建立肘关节三维CT模型。2.临床应用研究:结合临床观察60例(横行断面组30例,斜行断面组30例)闭合性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前与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三维CT扫描所得Nemo角、Baumann角及提携角,对比横行断面组与斜行断面组之间各角度差异,及发生肘内翻者手术前后各角度关系,以明确在闭合性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中,肘内翻的发生与不同骨折断面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提携角与Nemo角的相关性,进而证实临床监测Nemo角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结果:1.Nemo角的测量方法:在肘关节三维CT图像中两个不同的水平面视窗内分别作两条直线:首先在“肱骨小头中心”水平面内以肱骨小头和肱骨滑车向前方最凸点为两基准点作一连线M;然后在“肱骨小头中心上约3cm”水平面内作肱骨干背侧缘切线N,取MN两线相交所成锐角为Nemo角;2.通过综合分析健康受试者双侧肘关节以及临床病例中健肢肘关节测量角度参数得出Nemo角的正常范围为15.62±7.54°;3.临床试验中,对A、B两组间各角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健肢Nemo角、Baumann角、提携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肢术前Nemo角、Baumann角、提携角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肢术后当天Nemo角、Baumann角、提携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同侧肘关节各角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健肢Nemo角与提携角有显著性差异(r=-0.179,P<0.05),二者呈负相关;患肢术前、患肢术后当天Nemo角与提携角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前:r=-0.23,P<0.05;术后:r=-0.211,P<0.05),二者呈负相关。4.在发生肘内翻的病例随访中,术后各观察节点提携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肘内翻者术后48周与术后当天Nemo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5.闭合性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中,横行断面组中当Nemo角>31.40°即出现肘内翻,斜行断面组中当Nemo角>16.60°即出现肘内翻。结论:通过临床实验我们发现Nemo角与提携角二者呈负相关,提携角随Nemo角的增大而减小,Nemo角的正常范围为15.62±7.54°。在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尺偏型中,骨折横行断面情况下,引起提携角减小的主要因素是骨折远折端内倾,内旋次之;斜行断面情况下,引起提携角减小的主要因素是远折端内旋,内倾次之。横行断面组中Nemo角>31.40°即出现肘内翻,斜行断面组中Nemo角>16.60°即出现肘内翻。因此,理论上,我们在处理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时,无论骨折断面是横行还是斜行,尽量要将术后患肘Nemo角度控制在16.0°以内,才能更好地避免术后肘内翻的发生。本研究提出的Nemo角旨在建立针对肱骨髁上骨折远端旋转移位角度的评价标准,希望通过对Nemo角的监测来反映提携角的变化情况,并用以指导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术后固定体位,提供可靠依据,以减少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但由于本研究的临床病例部分发生脱落,术后并发肘内翻病例较少,所获结果尚属初步,仍需进一步大样本数据积累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