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溶解有机物质.DOM参与海洋中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认识海洋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性质是海洋DOM的重要光学性质之一。本文通过对东、黄海水体中溶解有机物质荧光特征(即荧光溶解有机物质FDOM)与河流输入、浮游植物增值、以及与其他相关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
(1)2005年春季东海硅藻赤潮爆发水体,溶解有机物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包括高和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荧光峰(B和D)、类色氨酸荧光峰(T和S)和紫外腐殖质荧光峰(A)。
(2)2006年春季东海溶解有机物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只包括高激发波长类酪氨酸荧光峰(B)、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荧光峰(S)和紫外腐殖质荧光峰(A).
(3)2005和2006年春季,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强度在东海表层的分布趋势均为近岸高,远海低,其主要来源为陆地径流输入。两个航次中,荧光溶解有机物质的垂向分布较复杂,受陆源输入、现场浮游植物和沉积物来源的影响。另外,荧光溶解有机物质的分布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水体中DOM的分布。
(4)在东海,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含量的相关性在整体上均较差,即使是在赤潮发生期间浮游植物量对溶解有机物质荧光特征的影响不明显,表明在受陆地影响较大的近岸海域,FDOM主要来源于陆地径流输入,而受生物量的影响较小。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强度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了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局部存在的现场来源和去除途径导致了二者不完全呈线性相关。类腐殖质荧光强度与营养盐的关系表明FDOM和营养盐在近岸海域经历着不同的地球化学过程。
(5)2006年春季黄海溶解有机物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包括高和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光峰(B和D)、类色氨酸荧光峰(T和S)和紫外腐殖质荧光峰(A)。荧光强度分布特征为近岸高,远海低,其分布和来源主要由春季黄海水团配置所控制。
(6)围隔实验,对照组和各加富组中营养盐初始添加浓度不同,藻类生长情况也各不相同,但各组中,溶解有机物质荧光峰峰位置和强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围隔培养初期,存在高和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荧光峰(B和D)、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荧光峰(S)和紫外腐殖质荧光峰(A);随着围隔实验的进行,各荧光峰强度不断增大,而且高激发波长类酪氨酸荧光峰(B)位置发生红移;到第六天时三种荧光峰(B、S和A)的强度达到最高值,此时均对应浮游植物量相对较高值,并且开始出现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荧光峰(T)和可见腐殖质荧光峰(C);而后,类酪氨酸荧光峰消失(B和D),而其余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高和低激发波长类蛋白荧光可以独立变化。另外,溶解氧和pH对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峰峰位置和强度的影响较小,荧光可以很好的指示溶解有机物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