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处在朝向生产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的转型过程中,但是职业教育结构与职业人才的供给水准却和正在升级的产业结构不匹配,高技能型人才尤为紧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俨然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也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反映着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当前国内有若干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们在培养目标与过程中过分偏重实现学生的就业,只注重培养其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动手能力等“硬技能”,却忽视了培养其开展职业生涯所需的个性能力等“软技能”,普遍未能突出对学生形成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换言之,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弥补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不足,但长远来讲却不利于终身学习机制的构建。因此,基于就业能力导向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对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能力理论,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法,探讨就业能力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式。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接着描述性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理论,然后具体探讨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和我国现行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分别梳理出它们的优势和不足,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两种就业能力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但当前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高校定位不清等问题,要保障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加强政府统筹力度、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以及明确高校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的创新点是加入对国外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并将发达国家的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模式结合,从就业能力的独特视角提出新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