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盐渍化是导致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和区域发展持续性差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土地盐渍化持续困扰着干旱半干旱和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和人民生活。及时准确地掌握盐渍化状况及其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匹配关系,明确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功能的适宜性,是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科学改良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地的基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但受河海交汇、气候变化、不当利用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土地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问题长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河口区为例,基于3S技术、野外调查、采样化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采用遥感监督分类与空间插值相结合,精确提取土地分类信息,分析土地盐渍化与利用特征及其匹配关系,基于利用类型功能对现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国土空间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河口区土地利用和盐渍化特征。结果显示,河口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耕地集中在西南部和东南部、中部少量分布,盐碱荒地集中于东北和西北部临海区,养殖水面集中在西北部和东北角近海区,建设用地在南部集中、西北以盐田为主,园林地、草地、沟渠等与耕地、建设用地交叉分布。河口区春季土壤总体上呈重度盐渍化,空间分布由西南向东、向北加重,呈强变异性。(2)探讨了河口区土地盐渍化与利用类型的匹配关系。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与盐渍化在空间分布和数量上均呈“总体匹配,局部不匹配”的关系。在数量匹配关系中,耕地土壤中重度以及盐土比例高达28.33%,中度超过一半,说明耕地盐渍化较为严重。同时,受各方面影响,部分耕地质量存在退化问题。2019年河口区耕地利用率仅为65.63%,这表明耕地面积数量虽大,但利用率不高。盐碱荒地中重度以上占67.85%,且区位偏僻、水源缺乏,不适于农业的开垦。60%以上的建设用地利用中度以上盐渍化土地,表明建设选址有利于轻中度土地的保护,但也有小部分建设用地选址在轻中度区域。草地中60%分布于重度以上盐渍化区。水库、河流附近的盐渍化较轻,而远离水源、地下水埋深浅的北部枣林、柽柳林地则盐渍化严重。(3)评价了基于利用类型功能的农业利用和建设利用适宜性。结果显示,河口区现状农用地中约有70%为一般适宜及以下水平,建设用地约有40%为一般适宜及以下水平。河口区现有农用地面积为8.94×10~4hm~2,其中高度适宜农用地主要分布在仙河镇的大山村北部以及东韩村的南部,占河口区农用地面积的3.87%;较高适宜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三义村以及新户镇周围的立新村等,西南部地区义和镇南部的大山村等,中南部的东崔村等,占河口区农用地面积的27.42%;一般适宜农用地最西部的南王村、西华村等,偏西南部的中合堂村,中部地区的陈庄屋子、崔李村屋子,南部的姜家屋子以及中部偏南的一些土地,占河口区农用地面积的58.46%;较低适宜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口区的东北角,部分分布较为零散,占河口区农用地面积的10.17%;不适宜农用地分布在区域的西北角,占河口区农用地面积的0.08%。河口区现有建设用地面积为3.24×10~4hm~2,其中高度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义和镇中部的新安村和东南村、孤岛镇的乐苑村和西苑村、仙河镇的海星村以及东营港周围地区,占河口区建设用地面积的12.17%;较高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最大,主要分布于义和镇的西北村和东北村、孤岛镇的镇苑村等、仙河镇的振东村等,占河口区建设用地面积的47.36%;一般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河口区区政府周围和东北部的东双屋子等,占河口区建设用地面积的34.55%;较低适宜建设用地较为零散地分布于河口区西北部的郭局村等,占河口区建设用地面积的5.79%;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布于河口区西北部,占河口区建设用地面积的0.13%。本文采用遥感结合地面调查精确提取了河口区土地分类信息,分析了土地盐渍化与利用特征及其匹配关系,并基于利用类型功能评价了现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适宜性。建议河口区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特色园林和牧草业,探索盐碱地资源多功能利用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与现实条件的匹配性,促进土地科学高效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