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田野调查的大量方言语料为基本材料,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描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法,对津市方言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进行详细描写分析。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津市的人文地理概况、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了引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说明了本文的语料来源及文章体例安排。第二章是津市方言引语的一个概述性介绍。分别介绍了津市方言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构成和特点,直接引语格式上多是“引导句+“(我/他)说”+引语小句”,其中“(我/他)说”是直接引语标记。间接引语内部有较大差异,除了典型的间接引语外,还有一类表示“听说”的间接引语,其结构为“讲的+引语小句”,“讲的”是间接引语标记。此外,还分析了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出现频率很高的自由直接引语的语用效果。第三章是第二章的延伸论述。分别从引导句、引语小句、引语标记三方面着重论述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差异。引导句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讲”和“说”两个言说动词的选择上:直接引语引导句多用“说”做引述动词,间接引语引导句一般只用“讲”做引述动词。引语小句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人称、指示、语气、语义、修辞等五个方面。引语标记部分简单介绍了“讲(的)”和“说”各自的用法。另外,本章还对二者的修辞效果差别进行了简单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是就第三章中的“引语标记”来展开的。其中第四章分析了津市方言中的“讲(的)”。首先分析了“讲”后“的”的性质不是动态助词,而是表强调的结构助词,“的”加与不加有一定规律可循:“讲”的虚化程度越高,“的”表强调的意义越弱也与“讲”结合越紧密,有词内化的趋势。言说义动词“讲”在高频使用中语义发生虚化,重点描写分析了“讲(的)”做引述动词、自我表述标记、间接引语标记和插入语的功能和用法。做自我表述标记的“讲的2”内部存在差异,一类是“重申自己观点或事实的标记”,一类是“首次表达自己意见或愿望的标记”。做间接引语标记的“讲的3”用在表示“听说类”的间接引语中,位置灵活且虚化程度比普通间接引语中的“讲的”要高。做句首插入语的“讲的4”常用在对话中,表示赞同认可。最后,归纳了“讲”两条不同的语法化路径,一是:引述动词>自我表述标记>插入语,二是:引述动词>间接引语标记。第五章研究津市方言中另一个言说动词“说”,在区分引语标记和标句词概念的基础上,分别归纳了“说”与“我/他”配合形成“我/他说”格式做直接引语标记和单用做标句词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说”的语法化路径简单概括为:言说动词>引述动词>引语标记>标句词。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成就和创新点,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