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东盟无论在文化传统、经贸往来,还是地缘政治方面,关系都十分密切。双方不仅具有传统的友谊与合作的历史,而且有谋求地区稳定、保持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身的发展,双边的交往更加频繁。
本文力图借助于建构主义理论,综合多方面的文件、协定、讲话等原始资料,以求梳理和分析东盟-中国关系的发展,给人们一个不同于主流分析的新思路。观念、身份、互动等非物质因素在建构东盟-中国双边关系的时候是先于物质因素的。冷战时期,国际环境的大背景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东盟国家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确立了对中国敌对的态度,此阶段经济贸易等物质利益因素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很小。随着冷战的结束、东盟对自身身份和利益认知的变化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东盟重新认识中国,此时现实物质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客观物质因素只有通过双方对彼此友好认知这一共有观念才具有实质性的内容,才达到互利的目的。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前言部分,首先,阐述写作目的及其意义。虽然学者对东盟-中国关系还有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颇丰,但是把建构主义和东盟-中国关系结合起来在亚太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还是一个空白,值得尝试。其次,指出本文的构架及其不足之处,把论文本身的思路和缺陷交待清楚。
二、第一章介绍建构主义的身份、互动和共有观念理论,简要介绍共有知识与国家身份、利益的建构关系,身份与利益的关系以及互动在建构共有知识和身份中的作用,为后边的章节分析做好理论铺垫。
三、第二章分两节,介绍冷战时期东盟-中国关系的相互建构,分析了观念、身份、相互认知等非物质因素在双方关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第三章也分两节,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后冷战时代东盟-中国双边关系新的变化和发展。
五、第四章是结论部分,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指出东盟-中国关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是南中国海主权问题,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等东盟最为关注的问题,东盟在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存在担忧的观念。这在双边关系发展中是个消极因素,双方需要加强理解和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