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已经开始进入到主要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的战略转换期。商贸流通业在促进消费与引导生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商贸流通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强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商贸流通业相比,我国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商务部日益重视商贸流通业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建设,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策的导向都需要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能有整体的、系统的解决思路。 但是服务品牌、商贸流通品牌的理论研究恰恰是目前的一个薄弱点。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目前对品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制造业的产品品牌研究,较少涉及商贸流通业等服务品牌的研究。由于服务品牌相关研究成果的缺乏,很多服务类企业往往直接依据产品品牌理论和模型来对服务品牌进行管理。与产品品牌相比,服务品牌在品牌定位、品牌要素、品牌沟通、消费者品牌感知及评价、品牌文化、品牌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在服务品牌、商贸流通业品牌理论应用方面,产品品牌相关理论和模型的直接应用具有相当大的误导性。进一步而言,与一般意义上产品相对而言的服务相比,商贸流通服务具有刺激消费、引导生产的“媒介性”作用,其在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媒介性作用地位,更是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建设与一般服务品牌也有较大差别。 在理论研究滞后严重,难以为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提供实践指导的前提条件下,本文以全新的视角,综合运用流通经济、品牌经济、服务品牌、品牌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对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进行探索性分析和系统性解读。 本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统领全文写作。 在提出问题部分,首先对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支撑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第2章)。其次,将“品牌”要素引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对品牌引领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分析。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活动情况作为衡量品牌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对中国的品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国际对比分析(第3章)。 在分析问题部分,首先多角度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细分行业发展现状;其次把商标作为品牌的替代变量,基于商标的最新分类(尼斯分类第十版)把商贸流通业的商标与其行业分类进行一一对应;再次根据商贸流通业商标的多维数据进行深入、定量分析,以此对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总体把握(第4章)。 在解决问题部分,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获得了影响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七个影响因素,据此构建一个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调查问卷所采集的一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不同性质的商贸流通细分行业需采取不同的品牌建设模式(第5章)。接下来对三种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工商联动模式”的由来、内涵及工商联动促进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实现路径(第6章);明确“内外联动模式”的由来、内涵及内外联动促进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实现路径(第7章);明确“新旧联动模式”的由来、内涵及新旧联动促进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实现路径(第8章)。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得出基本结论和具体政策建议(第9章)。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于: 一是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现状的系统把握。在对商贸流通业外延细分行业名称、行业代码进行明确界定基础上,把商贸流通业与商标注册类别进行一一对应,从而为使用商标、驰名商标等数据作为衡量品牌活动的替代指标奠定基础。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二是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理论模型的构建。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服务品牌、商贸流通业品牌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商贸流通业的行业本质,据此构建了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模型,为服务品牌、商贸流通业品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是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具体模式的总结。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和实证分析,“证实”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因素及作用力大小,据此总结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三种模式。该部分研究在服务品牌、商贸流通业品牌的定量研究方面,尝试了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提出的“工商”联动、“内外”联动、“新旧”联动三种模式,能为促进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