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是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药用植物之一,其块根是一种大宗常用中药材。然而地黄连作后病害严重,药材减产,同一块地在8~10年左右不能重栽。并且,对这些病害的防治主要是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防效差且造成农药残留。因此,本文在实验室前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得到的10种有益细菌分别进行了平板拮抗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拮抗细菌在大田条件下对连作地黄生长的影响并探索了10种有益细菌的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同时,从地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47种真菌,并利用这47种真菌分别进行试管苗试验和盆栽试验确定了4种导致连作地黄病害加重的病原真菌;然后通过室内拮抗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得到4种对病原真菌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有益真菌;最后对有益菌的拮抗机理进行了探索并对4种有益真菌进行了初步的分类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发现各有益菌剂处理病株率与对照都有极显著的差异,其中以B6、B7、B29防效最好,分别达到了72.73%和78.79%,B24、B28、B45的防效也都在50.00%以上,防效最差的为B23和B34,仅为24.24%和18.19%。而各菌剂处理后地黄的平均株高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但对其地下鲜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B29对地黄增产作用最为明显,增产率达到了44.46%;其次为B7和B6,分别达到了33.06%和31.08%;另外B24和B28增产率也在15%以上。B21、B45虽然对地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B23、B34、B43增产效果较差,增产率均在5%以下;其中最差的为B34,增产率仅为1.09%。2.通过对10种有益细菌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的探索,明确了各种有益细菌菌株在温度25~35℃,pH值6~9范围内,光照条件下采用振荡培养的方式都能够较快较好的生长而且可以适应不同的培养基;以简便易得的河沙为支撑物进行细菌保存可以很好的保持细菌活性。3.利用土壤稀释法从地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47种真菌,对47种真菌分别进行试管苗试验和盆栽试验将4号、30号、31号、42号真菌确定为引起地黄连作后病害加重的病原真菌。4.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发现17号拮抗菌抑菌R值都在0.21~0.59之间,27号的抑菌R值都在0.26~0.7之间,35号拮抗菌抑菌R值都在0.3~0.71之间,45号拮抗菌抑菌R值也都在0.21~0.59之间。而在盆栽实验中,27号菌、45号菌对4号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相同,达到了88.9%;17号菌、27号菌对31号病原菌的防治效果同样与多菌灵处理持平,达到了66.7%,而45号菌对31号病原菌的防效甚至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达到了88.9%;在防治42号病原菌的试验中,27号拮抗菌的防效也等同于多菌灵处理,达到了88.9%。通过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四种有益真菌的生长情况初步确定17号真菌为黄绿木霉(T. aureoviride),27号真菌为绿色木霉(T. viride),35号真菌为拟康氏木霉(T. pseudokoningii),45号真菌为哈茨木霉(T. harzinum)。5.通过对拮抗菌拮抗机理的研究发现B6、B7、B21、B28、B29、B45这几种经过田间小区实验验证的有益细菌其拮抗机制主要为发酵产生的代谢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T17、T27、T35、T45四种有益真菌主要通过竞争作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综上可知,B6、B7、B29三种有益细菌对地黄增产有明显的效果,而T17、T27、T35、T45四种有益真菌也对病原菌有良好的防效。其拮抗机理主要为抗生作用和竞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