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困扰苏里格低效气田开发的难点,紧紧围绕着低效气藏中相对高渗砂体形成的主控因素、识别、分布规律和预测方法等关键问题,以地质成因分析、物理响应机理以及层序地层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展开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如下成果与创新:
1、首次明确提出,粗岩相、次生溶孔是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储层最主要的特征.其因为表现在:1)岩石的粒度变粗,颜色越浅,其石英类颗粒含量越高、抗压实能力较强。2)由沉积分异作用造成粗岩相中,悬浮质、堵塞孔喉的塑性岩屑含量变低。3)粗粒岩石保留部分原生孔隙,有利于孔隙流体的流动和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
2、从岩石物理测井响应机理的分析入手,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用测井方法识别次生溶孔方法的理论基础。并且,提出了测井溶蚀孔洞指数(Vugp)解释模型和岩石相测井解释模型,为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砂体的识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采用基准面旋回、不整合面和最大洪泛面相互结合方法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通过岩心、多信息测井和地震的相互结合,建立了全区SB5及其相关界面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相对高渗砂体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4、提出了,从山1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到盒8下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基准面转换面SB5控制着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砂体的分布。盒8下为限制性高能河道,岩性粗、次生孔隙发育,是相对高渗砂体发育的主要部位,但砂体分布受到限制,砂岩密度约占39%-67%。随着基准面的上升,限制性的高能河道逐渐演变为迁移性的平流水道,砂体叠置连片,岩性要细,缺乏粗砂岩岩相,但砂岩密度却为86%。
5、提出了可容纳空间的分布率ADR(Accomodation distribution rate)控制着河道砂体的物性和分布特征的新理念。在相同的层序界面上,即使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供给S相同,而可容纳空间的空间分布率不同,则砂体的分布形态和物性也不同。并且,提出了沿SB5等时层序界面,寻找可容纳空间分布率极值区去追踪苏里格气田相对高渗砂体的方法。
6、提出了一套以地质成因、物理响应机理及其层序地层为核心,通过多学科有机结合,研究相对高渗砂体识别和分布规律的方法。最终首次编制了苏里格气田S6井区相对高渗砂体分布的工业化预测图。
总之,这一系列成果,不仅大大推进了苏里格气田优选区筛选和开发评价,而且,其理论方法和预测技术对中国低效气田的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