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的目的就是认识事物。我们需要这些“认识”去解决问题,也可以之创造和改进事物。《内经》就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疾病防治及其他相关事物的认识;其认识的目的,就是希望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而认识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的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思维方式。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内经》的思维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一对基本属性,于自然状态下它们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虽然如此,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却不能同时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去认识事物。因为要保持自然时间,空间就不能被固定下来,必须继续让它随自然状态流变;要确定空间,就必须将时间固定,才能将空间从自然状态中抽离并固定下来。就是这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取向,继而发展出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不同的基本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近现代西方的思维方式,也说明了两大思维群体在早期认知的过程中不同的取向。
思维主体采用什么思维方式,一方面取决于思维的原因和思维主体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受制于思维材料的类型及思维产物的形式等多种因素。著述《内经》的原因是为了人类的健康福祉,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思维主体的文化积淀、思维材料的类型及思维产物的形式等,主要受文化、思想的影响。故研究《内经》的思维方式,便须先了解《内经》作者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
沿着古代中国到两汉这一时间主轴来认识相关的历史、文化思想、思维等发展,理解到天人关系的发展脉络,与意象思维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粗略地可将之划分并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氏族、部落文化及以前:万物现象的尊重;二、夏、商、西周时期:宇宙秩序的订立;三、春秋战国时期:意象思维的形成;四、秦汉时期:天人关系的整合。古时对宇宙的尊重和肯定,使我国祖先很早就乐于接受现象的变化多端,渐渐地察觉到事物的运动纵然多变,也有一定的秩序、规律。在认识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于时空取向的路途上,选择了时间,采用了意象思维,即以时间为本位,空间为副,将事物随时间而出现的变化规律捕捉。意,就是对现象规律的体会;象或意象,就是拟照原本现象,将意再现。现象的规律,可以阴阳、气与五行从不同角度去表达、呈现。阴阳学说偏重于对宇宙万物系统关系的总结;气学偏重于对宇宙万物流动转化的描绘;五行学说偏重于对宇宙万物平衡制约的阐释。它们根据现象的规律为天人关系裁制了灵活的思考框架,其目的是让人体会现象规律中所蕴含的意。天人关系和伴随其发展的意象思维这一庞大结构,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国古代的思想及实用知识,医学难有例外:同样地,《内经》作者们的文化积淀,和他们所采用的思维材料,必然与这庞大结构有关,故其理论必然以意象思维而建构。
为了印证《内经》的理论必然以意象思维建构这一论点,考据了《内经》的一些原文,发现《内经》的理论处处渗透着意象思维的运用。
从象形文字的发展和使用,到体内器官和组织的细致描述,都反映《内经》的作者对人体解剖必定有较深的认识。然而,对肉眼可见的实体,《内经》的作者并没有如西方医学那样从空间的形态结构钻研人体,而是从事物运动的角度对人体现象进行观察。运动充塞整个宇宙,所有运动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发生的。对运动着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事物的形态结构除了是理所当然的实体之外,还可以是虚体。这是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的最基本分别。没有运动的事物只剩下空间的形态结构即实体,运动着的事物则由运动着的实体和因而烘托出的虚体组成。在人体内,某些实体和虚体的运动组合所展现的,可以是功能,如脏腑;可以是信息传递,如经络;可以是性态,如气血津液。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永远是随时间而运动着的,而它们能够成为一种存在,是因为它们自身的运动规律,处于“和”的状态而成为一种整体。人作为一种存在的整体亦如是,其存在是基于有规律的气血运动。
有规律的气血运动,在现象层面呈现为一些人体现象或症状,通过认识主体对其观察和体会,可以获悉有规律的气血运动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势。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所体会的动态之势,实质就是意象。动态之势在意象之域内是常规,围绕着动态之势起干扰作用的运动,是变数。只要变数未致成为能使动态之势发生质变的另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动态之势在意象之域内仍起着运动的主导作用。这是意象的基本常变关系。人体生理或平人,反映人体气血运动的正常规律,经观察而体会的,是正气内守之势或生长壮老已之大势。人体病理或病患者,反映人体气血运动的异常规律,经观察而可体会的,是病机。如果正气内守之势或生长壮老已之大势是常,则病机是变。然而常与变分别又有常变。生理和养生而言,阴平阳秘是常,体质差异是变;生长壮老已是常,命天寿折是变。病理和诊治而言,病机是常,兼证是变。运气而言,有序的四时变化是常,不易使人发病;异常的四时变化是变,易致发病。每对常变关系,只适用于相应的意象之域。
概括而言,《内经》理论所蕴含的,就是对人体气血运动规律的阐释,即以人体的气血运动规律及其综合表现出的动态之势为诸理论的核心,并以规律的常变,指导诊治和养生。可见,《内经》的思维方式就是意象思维,对其分析又可归纳出十个特点:意象性、整体性、时行性、易简性、感应性、境域性、常变性、体悟性、能动性和框架性。然而,对《内经》的意象思维进行认识,最理想的就是从意象思维这一现象本身入手,即通过中医临床体悟而将其过程(现象)掌握,将其运动概括,并以临床疗效加以印证。
目前以实证科研的形式对中医学各领域进行研究成果虽多,但能真正地充实和完备中医理论的,则近乎空白。因为以抽象思维来阐释以意象思维构建的《内经》理论,会出现时空错配而意义不大。故开拓意象思维的研究领域意义重大,包括《内经》意象思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