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酸和蛋白质一样,都是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大分子,作为“遗传大分子”的核酸在生物体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转化等生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分子能与核酸发生相互作用,破坏其模板作用,使核酸链断裂,进而影响基因调控和表达功能。因此,有关核酸与其探针化合物即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受到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小分子特别是一些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它们的作用机理,药物体外筛选、致癌物的致癌机理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研究发现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等活性。 论文第一部分用紫外、荧光法分别研究了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磷酰化7-羟基黄酮、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在液态环境中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弱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均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ctDNA发生弱相互作用,但与黄酮相比,磷酰化产物对ctDNA更具亲和力。根据文献求得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分别为:7-羟基黄酮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0.865×105 L/mol;磷酰化7-羟基黄酮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1.52×105 L/mol;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1.40×105 L/mol;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9.32×105 L/mol。根据Stern-Volmer方程算出不同温度下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分别为:7-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为K25℃=601 L/mol,K37℃=547L/mol;磷酰化7-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为K25℃=1381 L/mol,K37℃=1253L/mol;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为K25℃=2576L/mol,K37℃=2238 L/mol;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为K25℃=30860 L/mol,K37℃=27760 L/mol。实验数据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降低,说明它们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产物与ctDNA间形成了复合物。本部分论文还根据Scatchard方程求得7-羟基黄酮、磷酰化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存在时,核苷酸上每一位点固有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2.07×104 L/mol、3.19×104L/mol、2.94×104 L/mol、5.31×104 L/mol;每个核苷酸上的成键位点数n分别为:0.54、0.45、0.37、0.29。另外还根据紫外及荧光数据初步推断出在实验条件下7-羟基黄酮、磷酰化7-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