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类型,因其本身的难度,其研究目前受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虽然自来就有诗不可译论,但是诗歌的翻译却一直都没有因此而“听而却步”。18世纪蒲伯译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19世纪菲茨杰拉德译的《鲁拜集》,20世纪庞德译的李白等,都已成为英语文学作品了。而很多的诗体也都是从别国翻译进而移植进入本国的文化,为本国的诗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诗歌翻译虽然难且译文不一定能与原作相提并论,却是必然而且必要的。《鲁拜集》是一本享誉国际的诗集,无论是其欧玛尔-海亚姆的波斯原作,还是其爱德华-菲茨杰莱德的英文译本都是文学经典。它的中文翻译者众多,据统计有八十七人之多,全译本也有二十多本(其余为选译),充分显示了其本身的经典和无与伦比的受欢迎程度。这些译本多译自菲茨杰拉德的英文版,也有少数译自波斯原文的。但是关于这本诗集的各个译本的研究和论文却并不多,(知网上的最新检索只有大约三十篇)。在这本经典诗集的众多中译本中,以郭沫若和黄克孙的两个译本最受欢迎。虽然他们译自同一英文原文却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所以作者选择了这两个译本为切入点,旨在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许渊冲作为闻名中外的诗歌翻译家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其诗歌译文极受欢迎,其诗歌翻译理论较系统,操作性强。他的诗歌翻译本体论“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就是一个较全面,操作性强的诗歌翻译的指导性理论和评价标准。目前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鲁拜集》的两个汉译本均译自菲茨杰拉德的英译本,分别是由郭沫若和黄克孙翻译的。本研究首次使用“三美”这一理论视角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黄克孙的译本为文言七绝诗,语言古雅而富含情韵义,韵律严谨,形式整齐。其译本虽不是首首经典,但整体而言文采斐然。郭沫若译的译本文风多清新自然,但语言上,白话与文言混搭,情韵义稍欠缺;韵律上,多半用韵却并不严格;形式上,多为自由诗。郭沫若的译本虽然也多有精彩之处,但整体来看,其译本文体、用韵、形式等的不统一,使其总体在“三美”上稍有欠缺。研究结果发现,黄克孙的译本比郭沫若的译本更符合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则。本研究通过对黄克孙的译本和郭沫若的译本的对比分析,首次从“三美”角度对这两译文的诗歌翻译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为以后成功的诗歌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