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基于大理剑川沙溪寺登四方街的田野调查所做的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在寺登四方街长期生活的外来“驻客”。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沙溪寺登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1年寺登街荣登“世界濒危遗产名录”,随后在国外基金会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得以顺利实施沙溪复兴工程。以此为契机,“驻客”进入寺登“东道主”社区并在此长期生活,在改变当地地理空间格局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驻客”成为推动寺登东道主“社区”社会变迁的直接力量。
论文首先对沙溪寺登的简况、历史脉络和旅游开发过程做了全面的介绍,尽量呈现出社区的全貌。接着,论文探讨了在“东道主”居民、“游客”,当地政府,以及“驻客”合力之下造成的寺登社区地理空间变化。然后论文叙述了传统宗教、民俗活动的“太子会”作为民族节日所展现的社区传统文化变迁,并记录了“民族节”里现代旅游情景下“驻客”身份的游离及其与节庆在场人群的互动。接下来,论文着力描述了寺登“驻客”的形成及其居于“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身份认同。最后,通过分析寺登驻客、外来游客以及“寺登”东道主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动行为,论文提出重新审视旅游人类学“东道主-游客”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认为从模糊的旅游人群边界设定出发,可以对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做出更好的理解。
最后,本项研究发现,寺登“驻客”与“游客”、“东道主”、国际NGO,以及地方政府一块形塑了今日沙溪寺登的经济、地理、空间格局。“驻客”是现代旅游情景下、身份游离于当前旅游人类学研究中“东道主-游客”二分体之间的特殊人群,是推动寺登东道主社区文化变迁、发生涵化的直接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