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戰國晉系銅器銘文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學和文字學價值,相關研究成果眾多。但到目前為止,在晉系銅器銘文逐篇校釋及重點語詞的文義辨析方面,仍然存在作進一步工作的餘地。同時,在基於銅器銘文的鑄造、校量、收藏置用制度研究方面,部分概念亟需釐清,研究深度也可進一步拓展。是為本文寫作初衷和意義所在。本文主要對晉系青銅器銘文進行校釋,同時對銘文所涉及的鑄造、校量、置用等制度進行梳理和探討。所謂的晉系國家,指韓、趙、魏、兩周。銅器則專指兵器、貨幣、銅鏡之外的有銘青銅製品。本文採用古文字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文字考釋為基礎,在廣泛參考學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銘文文義、國別及時代的正確解讀,同時也重視對不同國別銘文內容、用字習慣差異的探索以及銘文所包含歷史訊息的發掘。論文分緒論、主體、參考文獻、附錄四個部分。緒論主要是對研究範圍進行界定、對晉系銅器銘文的研究歷史作簡要回顧。主體分三章:第一章為戰國晉系銅器銘文校釋,按國別分魏、韓、趙、兩周、待定五個小節。校釋內容主要包括文字隸定、關鍵銘文的釋讀意見、國別判定原因、特殊(專有)詞彙內涵的說明等;第二章為銅器相關問題初探,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為銅器鑄造制度初探,主要是討論魏國的鑄造制度,附帶韓、趙及兩周。內容包括鑄造系統公私的區別、鑄造職官體系的演變以及鑄造機構的設置等。第二節為銅器校量及度量衡制度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簡述了銅器在預設量值、校量標準、記值精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第三節為銅器收藏置用制度初探,主要探討了置用信息的刻寫機構、銅器流轉在銘刻中的表現形式、銅器的獲取方式等問題;第三章為三晉、兩周的量制與衡制研究,主要探討各國在度量衡單位、基本進制、單位數值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文末附有“戰國晉系銅器銘文著錄表”,標明正文銅器在《集成》和《銘像集成》中的著錄號,以便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