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65 %-70 %。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经验性药物治疗一般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近年来,随着内脏感觉神经-电生理学、功能性脑显像技术等方面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是食管功能性疾病发生的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此类患者产生症状的基础和症状多样化的原因。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重心转向食管内脏感觉、内脏高敏感性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尚不十分清楚食管内脏敏感性的改变在不同亚类的N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亦未阐明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确切的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化机制。目前,国内、外有关食管内脏敏感性在不同亚类NERD患者发病机制中作用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对食管内脏敏感性形成的外周敏感化机制和脑机制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阐明食管内脏敏感性改变在不同亚类的NERD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酸灌注对食管机械刺激敏感性的影响;研究食道下端括约肌(LES)局部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特点及LES局部CGRP、SP表达及其与食管感觉阈值的相关性,旨在探讨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外周敏化机制;研究食管内脏高敏感状态下进行食管酸灌注和球囊扩张刺激时,脑诱发电位(CEP)在时间、空间和不同波形成份的位相特征,脑功能活动区域定位和MR-BOLD信号激活及消退的及模式的特征,初步确定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中枢敏化通路所涉及的兴奋区域和兴奋的时间过程,及其整合过程及特异性调节规律,进而阐明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中枢敏感化机制,为寻找有效调控人类内脏高敏感状态的合理用药及特效药物开发提供实验依据;通过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的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性-食管内脏刺激大鼠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研究大脑和脊髓对食管内脏高敏感性的调控作用,旨在初步探索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在大脑和脊髓水平敏感化的分子机制,为内脏高敏感状态下CNS不同核团神经元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整合、处理食管感觉传入信息功能异常提供形态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