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小麦品种的抗性控制麦长管蚜为害是解决蚜害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不同小麦品种的不选择性、抗生性、次生物质含量及麦长管蚜体内有关解毒酶活性的测定,进一步探讨了小麦的抗蚜机制,探索了小麦的抗蚜指标及鉴定标准;研究分析了小麦中4种重要的次生物质含量与小麦抗蚜性的关系;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和谷胱苷肽-S-转移酶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小麦品种的抗蚜性鉴定提供了初步指标,为小麦抗蚜育种和麦蚜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小麦苗期(三叶期),通过在网罩内人工释放有翅成蚜让其自由选择寄主进行不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测定的15个不同抗性材料中仅红芒红和885479-2两个品种表现出与其它品种有较大差异,而大多数小麦品种之间的不选择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小麦的外在形态和小麦植株的挥发物对麦长管蚜选择寄主的行为影响较小。 苗期小麦抗性测定结果表明,15个不同抗性品种之间的蚜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抗生性测定能在较大程度上区分出不同品种的抗蚜级别,这与不选择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说明抗生性是小麦对麦长管蚜的主要抗性,用抗生性作为小麦的抗蚜指标较切合实际。 在扬花期,选取经苗期抗性试验鉴定过的抗性差异显著的5个品种作为研究材料,在田间观测记载麦长管蚜一个世代期间的产仔量、发育历期、产仔历期等。结果显示,这5个品种材料上的蚜量比值差异显著,且不同品种的抗蚜性表现与苗期一致。 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小麦旗叶和麦穗中总酚、单宁和吲哚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总酚含量与小麦品种的抗性相关性较强,且与小麦的抗性强度呈正相关;单宁与小麦的抗蚜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吲哚生物碱含量与小麦的抗蚜性相关不密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小麦穗部和旗叶中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旗叶中槲皮素含量与小麦抗蚜性呈一定正相关,穗部中槲皮素含量与小麦抗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以在感蚜的小麦品种上繁殖10代以上的麦长管蚜作为虫源,在5个不同抗性的品种上饲养5日(大约一个世代)的时间,而后测定各品种上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和谷胱苷肽-S-转移酶的活性和酶体系的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抗性的增强,麦长管蚜的羧酸酯酶活性随之降低,而谷胱苷肽-S-转移酶的活性与小麦的抗性没有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