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受饮食结构改变、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发病率明显上升。80%以上的组织学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大多可在早期诊断,对手术后辅助放化疗反应良好,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约占20%,如浆液型及透明细胞型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易发生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手术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根据组织学分级、肌层受侵深度、淋巴结受累情况等高危因素需联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近年来,盆腔外照射、阴道内照射的放疗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在盆腔外照射的不同治疗阶段加入阴道内照射,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Ⅰ期高危及Ⅱ期术后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联合阴道内近距离放疗(vaginal brachytherapy,VBT)的放疗方法。盆腔外照射1.8 Gy/d,5 d/周,总剂量45 Gy;阴道内照射6Gy/次,共3次,每周进行一次。观察组:在盆腔外照射治疗进行的第1周(4次后)加入阴道内照射;对照组:在盆腔外照射治疗进行2周后(10次后)加入阴道内照射。进行阴道内照射治疗的当天不行盆腔外照射。治疗期间对症处理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损伤等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近、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了治疗过程。放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为1-2级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肠道和泌尿系损伤,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治疗过程中两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放射性直肠炎观察组vs对照组(93.3%vs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观察,放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3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总生存率(86.7%vs93.3%)、慢性放射性膀胱炎(10.26%vs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放射性直肠炎(23.08%vs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高危及Ⅱ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采用盆腔外照射结合阴道内照射的放疗方式2年生存率接近90%,治疗效果满意。在外照射进行10次后再加入内照射的治疗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近远期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