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前期我们研究发现螺旋CT可以观察到T管窦道,在随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腹腔引流管窦道也可在螺旋CT上观察到,于是我们将腹腔引流管窦道应用到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过程中。本研究是在前期临床工作基础上,探讨腹腔引流管窦道原理在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防治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通过腹腔引流管窦道原理治疗的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患者的病例资料。腹腔引流管窦道原理指在漏口处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胆汁,CT显示引流管周围有坚实的窦道形成后再拔管,这样胆汁仅能从漏口流入窦道,不会向腹腔扩散引起腹膜炎,腹壁窦道口在拔管1~2d后会自动闭合(也可缝合),窦道内的胆汁会向压力低的漏口回流至胆道,待腹腔内窦道自然塌陷闭合,原有漏口便自然修补好。根据患者胆漏的治疗方式分为继续单纯腹腔引流组、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组、手术探查置管引流组;根据胆漏患者漏口的愈合方式分为窦道内口愈合组及窦道外口愈合组(窦道内口愈合指拔除腹腔引流管时,胆漏的漏口已经在原位愈合或者在腹腔引流管前方愈合,无胆汁从腹腔引流管引出。窦道外口愈合指拔除腹腔引流管时引流管周围窦道已完整形成,仍有胆汁从腹腔引流管引出);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分为有基础疾病组与无基础疾病组。记录每位患者胆漏治疗前的数据资料、胆漏的治疗方式、胆漏治疗后的检查资料、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75±14.12)岁。9例合并有糖尿病、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基础疾病。8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漏,3例肝切除术后胆漏,3例肝/胆肠吻合术后胆漏,1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漏。14例患者肝胆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胆汁引流量:5例<200ml/d,5例200~500ml/d,4例≥500ml/d。10例患者有腹痛、腹胀、发热、黄疸或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腹痛为胆漏最常见临床表现。13例患者继续行单纯腹腔引流治疗,3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留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治疗,治愈率100%,其中8例窦道内口愈合,8例窦道外口愈合,治疗后均无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1年无胆漏复发。所有患者肝胆术后至胆漏确诊时间(4.13±2.09)d,确诊胆漏后住院时间(18.38±11.48)d,引流管窦道形成时间(46.73±38.87)d(排除1例拔管时引流管窦道尚未完全形成的窦道内口愈合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53.19±42.31)d,拔管时腹腔引流管胆汁引流量(109.38±164.54)ml/d,确诊胆漏至治愈时间(49.88±41.20)d。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胆漏治疗7d时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在胆漏治疗第3、7、14d时与前1次检查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在胆漏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基础疾病组引流管窦道形成时间与无基础疾病组引流管窦道形成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利用腹腔引流管窦道原理治疗胆漏是安全、可行的,疗效好。(2)单纯腹腔引流或内镜治疗失败时可联合利用腹腔引流管窦道原理治疗胆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