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5年大学生村官政策萌芽出现至今,该项公共政策已经实施了15余年。多年的政策执行中,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由最初的新生事物发展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设计被赋予了高远的战略意义。此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锻炼的、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情感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切实执行此项政策也将对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等问题起到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单位和基层农村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大学生村官带来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政策可持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如考录体系、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保障激励措施不到位,管理考核问题凸显,大学生村官如何转变角色,将自身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解决处理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现实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消除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影响,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政策理论为基础,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任和离任的大学生村官的实地走访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状况进行现实和理论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并从政策执行相关者政策本身、执行者、受影响者、政策环境等因素考虑,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可持续性提供了路径选择建议,并且本文最后运用推断式的方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了预测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过程中,尽管政策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重心,但是,必将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公共政策实施下去,直至完成政策本身的既定目标,因此,并非一项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