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最为经典,也最为读者喜爱的作品。它写于18世纪90年代,以婚姻嫁娶,家庭风波为题材。通过巧妙运用人物语言艺术,简·奥斯汀赋予了全书轻快明亮,光彩夺目的喜剧气氛,塑造了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其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艺术性,时至今日,这部小说依然风靡全球,受到读者、语言学家、文学家以及文学翻译家们的青睐。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研究,学者们一般是选取语言学领域内的一个理论原则,用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艺术,进而帮助读者领略其在突出人物性格、烘托故事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揭示小说主旨方面“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比如用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来研究小说中人物的会话风格,幽默表达,讽刺艺术,交际能力,或是从中流露出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即使借助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完全明白了小说中的“不合作对话”(违背了合作原则的对话),但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毕竟是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终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译文。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从翻译角度关注这些“不合作对话”在不同中译本里的微妙差异。因而,在准确理解原文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总结提炼出相关的原则,对于指导文学作品中“不合作对话”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两大研究领域——语言学与翻译,并且选取了两个领域中较具特色的研究分支——合作原则和翻译对比研究,而非只关注一个领域。合作原则和文学翻译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傲慢与偏见》中“不合作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而且也为之后的译文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使本文研究尽量做到客观和科学。本文主要选取《傲慢与偏见》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汉语译本,即孙致礼与王科一二者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二者对于同一“不合作对话”的不同翻译,对比分析其优劣之处,如若二者的译文都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也尝试给出修改意见,并最终试着总结出相关的翻译原则,具体涵盖了主要信息、文化现象、方言、标点符号、并列结构、感叹句、连词、词性转换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