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RNA编辑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bq1981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形成原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及化工原料,与其它作物相比较,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更好的利用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研究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基因的RNA编辑有着各种联系。RNA编辑可引起线粒体相关基因的碱基发生插入、缺失或替换,进而影响初始转录物的剪接和加工形成细胞质雄性不育。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12-2013年于东北农业大学植物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采取盆栽方式,试验材料选用黑龙江广推品种绥农29、黑农65、黑农44,采用逐渐降低灌水量的方法进行水分含量的控制,使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达到所需的预定指标,分别在不同时期(苗期V4、开花期R2、鼓粒期R5)进行干旱胁迫、设置不同胁迫程度(充分供水、干旱胁迫)。从胁迫开始,定期在不同部位取样并对样品进行指标检测。系统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
The density peak (DP) algorith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due to its novel and effective peak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approach. However, the
Because the phase contain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eld compared to the amplitude, measurement of the phase is encountered in many branches of mode science
Due to its simplicity and ease of use, the standard grey wolf optimizer (GWO) is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However, due to its imperfect search structure and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