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中,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函数,是一个无法看清的“黑箱”。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开创性的,但该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却并没有大的突破,侧重于对静态现象的描述,或两种静态现象的相互比较。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不能妥善处理长期契约的不确定性问题,无法深入研究企业在促进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技术创新、研究和开发方面的作用,以及学习机制对交易成本的影响等。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动态企业理论。 在企业理论研究的发展史中,有不少著名经济学家曾经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提倡动态分析方法,如马歇尔对企业进行的历史、演化分析,奈特对不确定性的开创性研究,阿尔钦对企业演化的独到分析,彭罗斯对企业成长理论的大胆探索,以及熊彼特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动的研究成果,等等。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些非主流学派,在分析企业行为时都采取了动态分析方法。例如,现代奥地利学派在构建企业理论时强调企业出现的过程,认为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主观知识、经验的累积性、连续性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每个企业独特的生命轨迹;演化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关注动态环境下企业行为的惯性特征和变异机制;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企业作为一个知识的集合体,把累积性学习看作是企业能力演变和持续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认真研究以上三个学派的理论成果,论文提出了一个以知识、能力和企业演化为核心的动态企业理论框架。 第一,动态企业理论采取了与新制度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视角和分析方法。在这一理论中,企业不仅是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而且是生产性知识的生产者和“储存器”。因此,动态企业理论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的生产功能。为了建立相对系统的分析体系,动态企业理论确立了四个信条,即时间是不可逆的;主观因素是影响经济决策的重要变量;不确定性因素是重要的、难以消除的;企业组织有其演化规律。基于以上信条,论文提出了动态企业理论的三个假定,即:在时间不可逆的不确定环境中,经济主体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而只能是比有限理性程度更弱的程序理性;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不是理性预期,而是合理预期;经济主体无法追求福利最大化,而是把改善自身福利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标准。在分析方法上,动态企业理论强调动态分析、长期分析、非均衡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以上框架奠定了动态企业理论的基础,能够把不确定性、学习、能力提升、企业演化等动态问题纳入企业理论分析。 第二,论文对企业中的“知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论文认为,知识在企业理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生产性知识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其中的意会性知识更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在长期中,企业持续的利润源泉来自于企业的异质性以及由这种异质性所产生的核心能力。企业的异质性主要是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并最终导致企业之间出现能力和业绩上的差异。企业异质性的客观存在是市场非均衡的一个主要原因。论文特别强调知识和信息的差别,因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与经济主体的心智模式和行为密不可分,并且具有意会性、情景依赖性和分散性。企业生产实践中通过学习发现新知识,企业成员在企业共有的认知框架下分享意会性知识,沟通、协调机制则有助于减少知识的分散性。企业在创造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 第三,论文从动态角度分析了企业的产生、企业和市场之间边界的变动以及企业在迅速变化环境下的演变规律。论文认为,企业的产生(乃至运作)与企业家才能密不可分。企业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家敏锐发现市场存在未实现的商业机会,他在成功劝说其他要素所有者理解、支持其“商业构想”后即完成了新企业的创建。企业家利润的实现表明了企业经营所处的市场是非均衡的。在长期中,由于学习机制的存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会因为意会性知识的显性化而贬值,创新活动则会把一些辅助能力变成核心能力,或者创造出新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与市场的共同演进决定企业的动态边界。论文强调在不确定环境中新奇性的客观存在,承认行为人的“知识差距”和“能力差距”,强调学习机制在企业演化中的重要性。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成员的个人学习和在此基础上的组织学习,组织学习积累的知识构成了企业特有的组织知识。这些知识的表现形式有企业处理经济、技术事务的惯例、价值观、企业文化等,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企业行为的惯性和连续性。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演化。作为人类计划的产物,企业的演化与生物进化不尽相同。企业的变异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企业内部的选择机制、维持机制是企业演化的基础,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出现也会对企业演化的路径和结果产生影响。不过,企业演化的结果最终是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的。 第四,论文着重探讨了意会性知识的管理问题。基于意会性知识在企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论文认为将意会性知识显性化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论文区分了意会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认为在知识的显性化过程中存在“起点决定”现象,知识初始性质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显性化路径。论文认为,企业在意会性知识的转化和企业核心能力的保持上面临着两难困境,企业应该建立意会性知识的单向“过滤”机制,防止意会性知识在显性化程度提高后泄漏,降低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 第五,在“制造还是购买”决策的问题上,论文提倡动态效率,淡化静态效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不能用静止、一成不变的眼光评价某一项具体能力的价值,决定这项能力的取舍。企业应该从培育企业长期持续竞争力的角度决定企业的边界,只要是对提升未来核心能力有益的产品生产,即使在短期从市场上购买更“经济”,也应该内部化,“干中学”机制可以帮助企业积累经验,培养出更优秀的员工,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企业生产的相对劣势。而某些具有静态效率的经济活动,如果不符合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也必须忍痛割爱,予以放弃。在企业网络化时代,企业要考虑长期企业的竞争力或核心能力问题,集中企业的优势力量,专攻工艺链条中增值率最高的环节,放弃部分有利可图但增值率相对较低的环节。 第六,动态企业理论十分关注新知识发现的学习机制。论文认为,企业组织的学习既包括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机制,也包括行为人在组织的互动环境中对现有状况的再发现和重新表述。在组织学习、个人学习的创新问题上论文分析了知识创新的两种情形,即累积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累积式知识创新是企业在学习中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积累,或通过外部模仿而进行的局部创新。这种创新揭示了知识创新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激进式知识创新是指企业突破惯性思维,发现现有知识中没有的全新知识。这一创新的来源既有科学技术重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根本性变革,也有企业效仿竞争对手而引进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还有企业内部生产技术实现的跳跃式变迁,甚至包括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意外发现。 第七,论文提出了企业发展中的路径突破现象。路径依赖现象描述的是企业发展中呈现出的可预测的、平稳的运行态势,路径突破则表现了这种运行态势在某一时点的突然改变。企业发生路径突破之后进入另外一个路径依赖通道,直至下一个突变发生。论文认为,有三种情形可能产生路径突破:(1)在外部力量(如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经济危机、战争等)的冲击下出现知识激进式创新,导致企业发生路径突破;(2)企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跳跃式变迁,甚至包括企业在实践中的意外创新而导致的路径突破;(3)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核心能力,把后者所拥有的意会性知识内部化,实现路径突破。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把知识、能力和演化作为企业理论的中心问题,由此得出动态分析方法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提出了动态企业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四个信条、三个假定和主要分析方法;(3)以意会性知识与核心能力为主线,分析了企业的产生、企业和市场之间边界的变动以及企业在变化环境下的演变规律,并用动态效率标准分析了企业的“制造还是购买”的决策问题;(4)从意会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区分了意会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提出在知识的显性化过程中存在的“起点决定”现象,区分了知识创新的两种情形,即累积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5)强调企业发展中的“成功悖论”,提出改变路径依赖现象的“路径突破”概念,以及可能产生路径突破的三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