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圈养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圈养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远大于野外野生动物,但与疫病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以圈养野鸟和圈养虎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禽流感与新城疫等重要疫病的病原分离与血清学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虎源禽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研究。在圈养野鸟新城疫与禽流感血清学调查中,采集了80份圈养野鸟血清样本,所有圈养鸟均进行过两种疾病的疫苗免疫预防。新城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80/80),疫苗免疫保护水平较高;H5亚型禽流感和H9亚型禽流感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0/80)和30%(24/80),疫苗免疫保护水平较低。在圈养野鸟新城疫与禽流感原学调查中,采集了960份圈养野鸟咽拭子及粪便样本,未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IV),分离到6株新城疫病毒(NDV),测序证明其同源性为100%,属同一株毒株。为分析圈养野鸟与野外野鸟携带NDV的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将圈养野鸟NDV分离株与实验室已分离自野外野鸟的7株NDV毒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构建F和HN基因系统进化树,从而确定8株NDV符合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均属于classⅡ类群,其中5株位于基因Ⅰ型分支,3株位于基因Ⅱ型分支,且与疫苗株Lasota、B1、SDFC07、V4同源性较高。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虎林园、长春东北虎园及沈阳怪坡东北虎园75只圈养东北虎禽流感、犬瘟热和猫瘟热等重要传染病血清学调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圈养东北虎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3%(7/75)、61.33%(46/75)和16%(12/75)。这一结果提示,我国圈养东北虎AIV和犬瘟热病毒(CDV)感染率较高,对圈养虎构成一定威胁。圈养虎群猫瘟热抗体阳性率为100%,这与其接种猫瘟热、传染性鼻气管炎和鼻结膜炎三联疫苗有关。本研究从广西南宁动物园病死白虎体内分离得到1株A型流感病毒A/Tiger/nanning/01/2015(H5N1).,遗传进化分析证明该分离株属于2.3.2.1C分支,并且其各基因片段均与参考株H5N1亚型毒株高度同源,无基因重组现象。HA蛋白裂解位点分析显示,其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典型特征。HA蛋白上有9个潜在的可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226为Q、228为G,推测其更容易结合α-2,3的禽样流感病毒受体。NA蛋白48-68位发生了20个氨基酸的缺失,这种变化可能会扩大其感染的宿主范围。PB2中E627、D701均未发生变异。小鼠致病性实验显示,接种白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的小鼠均出现神经和呼吸系统症状,并于三天内全部死亡,死亡率达100%。上述分析提示,该禽流感分离株可直接感染大型猫科动物。为研究虎源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分子机制和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能力,我们检测了A/Tiger/nanning/01/2015(H5N1)的受体结合特性,并应用豚鼠模型评价了病毒的水平传播能力。结果发现,该病毒只能凝集具有α-2,3受体的鸡红细胞,不能凝集具有α-2,6受体的鸡红细胞。应用人工合成的α-2,3和α-2,6糖链检测,进一步证明该病毒不具有识别人样流感病毒受体的能力。豚鼠模型传播实验表明,该病毒尚不具备在哺乳动物间高效传播的能力。上述数据证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不经适应和受体结合特性的改变,直接跨种感染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圈养野鸟进行疫苗免疫可有效降低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风险,H5、H9亚型禽流感和犬瘟热对圈养虎具有较大的威胁,虎源禽流感病毒可不经适应与变异直接感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