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缓倾裂隙作为水电工程边坡普遍发育的结构面,其存在对边坡的形成演化以及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意义。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坝址区边坡中缓倾裂隙具有发育普遍、深度较大、分带明显等特征,其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边坡的演化与稳定性评价。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测试技术、数值计算等方法,对该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分布特征、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的成果如下:(1)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占总裂隙条数的半数以上,倾角介于15°~60°之间,呈现上陡下缓的形态,呈倒“八”字型,随着硐深的深入,中缓倾裂隙的倾角有逐渐增大的趋势。(2)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左岸发育明显强于右岸,并且随着坡表向山内的深入,发育存在分段性。(3)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延续性:整体上中缓倾裂隙以短小型为主;在硐深上,表生改造段内中长型裂隙较为发育,而原生应力段内短小型中缓裂较表生段更为发育。(4)马吉水电站原生型中缓倾裂隙具有独特性即原生型中缓倾结构面在坝址区表现为白岗岩脉与围岩的接触截面。(5)构造型中缓倾裂隙主要为剖面“X”型共轭剪裂和与陡倾断层伴生的张剪型破裂。(6)表生型中缓倾裂隙主要为岸坡侧向卸荷形成的张性、张剪性裂隙和谷底水平应力集中产生的压剪裂隙,主要集中在浅表生改造范围内,以裂隙密集段的形式出现,。(7)使用FLAC-3D软件对河谷进行下切模拟,采用分区破裂化理论,采用应变软化模型,得到了下切后应力场的重新分布规律,岸坡的压致拉裂和谷脚的剪应力集中为中缓倾裂隙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剪应力增量带对中缓倾裂隙的间断分布现象给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