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集聚场所,是乡村发展进程中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关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出现建新不拆旧的矛盾局面,农村居民点存在盲目性建设,以及布局结构呈现零星、散乱、细碎化现象等系列问题。对此,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农村居民点演变进程,对农村居民点分布产生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作我国扶贫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居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该政策实施导致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变化显著。基于此,本文在厘清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内在机理基础上,以易地扶贫搬迁前后为两个时间节点,以乡域尺度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为研究主线,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时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依据影响力分值提出居民点重构类型。这对于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集约化、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有积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厘清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对农村居民点演变影响,将场域理论、布罗代尔钟罩等西方理论引入农村居民点研究中,从农村居民点演变场域环境、居民点演变主体行为假设、乡村场域均衡状态动态演变三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演变新逻辑框架,农村居民点演变不仅受乡村场域内部四大场域(生产场域、生活场域、生态场域、隐形场域)协同作用,同时受外部环境场域约束,其中元场域(政府)外部作用力足够强大时,会使均衡状态下隐形钟罩破裂,农村居民点发生系列演变形成新均衡状态。(2)太平营乡搬迁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250.7087hm~2,搬迁后(2018年)为235.0509hm~2,减少15.6578hm~2,减少率为6.25%;用紧凑度(D)与平均分维数(AFD)来描述太平营乡农村居民点的形态演变特征,乡域层面太平营乡整体紧凑型较差,搬迁后(2018年)与搬迁前(2016年)相比紧凑度指数略微增加,整体居民点形态呈现良性发展;平均分维数指标出现下降,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复杂性减弱;乡域层面农村居民点搬迁后不均衡指数(U)、集中指数(C)上升,太平营乡易地扶贫搬迁时期农村居民点呈现相对分散特征到比较集中的趋势转变;在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方面,运用Voronoi 图与变异系数Cv值两种分析方法,绘制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太平营乡农村居民点的Voronoi图,将农村居民点离散程度量化分析根据Cv值划分标准,将太平营乡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分为集群型、随机性、均匀型三种状态,发现太平营乡农村居民点聚居点分布整体集群状态明显,并且集群区域主要集中在道路、河流沿线区域,建制镇周边等。(3)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指标体系,测算其影响力,依据影响力分值范围提出五种重构类型:城镇拓展型、重点发展型、稳步提升型、原址保留型、迁移组合型,其中城镇拓展型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S≥0.7,农村居民点面积为77.36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介于0.6-0.7之间,农村居民点规模达到88.66hm~2;稳步提升型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介于0.5-0.6之间,农村居民点规模为32.57hm~2;原址保留型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介于0.4-0.5之间,农村居民点规模为28.11hm~2;迁移组合型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分值S<0.4,农村居民点规模为8.35hm~2。提出居民点重构对策: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乡村布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内容,改善人居环境;调动农户主动参与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探寻农村居民点政策法规存在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