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不同多模式镇痛方法对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择期进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共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实验组:单次椎旁阻滞联合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TP组)、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EP组)、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单次椎旁阻滞联合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ETP组)。入选患者手术时间均为每日上午8:30-12:00。患者7:50进入手术室,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测,8:00神经阻滞操作前(T1)抽取外周静脉血5ml送检,8:10实验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后5min、10min、15min用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8:30麻醉诱导、手术开始。P组行常规全身麻醉,术毕所有患者均转入PACU进行监测与麻醉复苏。四组患者回病房后均采用PCIA复合静脉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联合镇痛方案进行镇痛。同时于手术切皮后30min(T2)、气管拔管后30min(T3)、术后24h(T4)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5ml送检,检测血清中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四组患者术中均采用统一的麻醉维持方案,记录患者入室后静息状态(T5)、神经阻滞后15min(T6)、手术切皮即刻(T7)、手术开始后30min(T8)、气管拔管后5mim(T9)的MAP和HR,记录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和瑞芬太尼的总用量。气管拔管后15min(记为0h)术后6h、12h、24h、48h根据VAS对患者进行静息及咳嗽状态的疼痛评估,记录PACU补救镇痛情况、PCIA按压次数、PCIA输注总量、术后病房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神经阻滞平面(阻滞节段数)、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最终共有100名患者完成术后随访研究,每组均为25例。(一)TP组、EP组和ETP组术后12h内静息和咳嗽状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PCIA输注总量明显少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镇痛效果满意度高。TP组、ETP组气管拔管后15min(0h)时静息和咳嗽状态VAS评分明显低于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EP组PACU补救镇痛例数较TP组和ETP组多。(二)应激激素比较:组间比较,四组患者T1时刻的Cor和ACTH血浆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组和EP组T2、T3时刻的Cor和ACTH血浆浓度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组、EP组和ETP组患者T2、T3、T4时刻的Cor和ACTH血浆浓度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TP、EP和ETP组T2、T3时刻的Cor和ACTH血浆浓度水平低于T1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MAP、HR的比较:组内比较,P组T9时刻的MAP、HR明显高于T5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组T6、T8、T9时刻的MAP、HR均明显低于T5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组、ETP组各时间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5、T6、T7时刻的MAP、HR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组T8、T9时刻的MAP、HR明显低于EP组、E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四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比较,TP组去甲肾上腺素应用量明显大于P组、TP组、E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针刺法测得阻滞平面(阻滞节段数),神经阻滞后5min时,EP组阻滞节段数高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min时TP组、EP组ETP组阻滞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单孔胸腔镜术后椎旁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椎旁阻滞的镇痛效果相当,较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好;椎旁阻滞对术中血压、心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二)上述三种神经阻滞方法联合PCIA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均能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可抑制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