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作物种植模式遥感智能监测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 ——以水稻为例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卫星传感器的涌现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大宗作物区域种植情况的遥感监测效率和精度,但是,由于水稻种植结构渐趋复杂多样,不仅有早稻、中稻、晚稻和再生稻(一茬收获两季水稻)所构成的传统种植模式,还有新兴的虾-稻共生模式(简称为“虾稻”,下同),再加上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等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等,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和种植模式的遥感精确监测一直是个难题,监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为此,需要研究契合目标作物生长过程内在特性的遥感大数据智能信息提取模型与识别方法,以便实现高精度的区域大宗作物遥感智能监测。为此,本文开展了适于不同类型水稻种植模式遥感智能识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相比已有研究,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进行创新性研究:(1)基于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的水稻类型遥感多特征表达可视化:综合利用各类水稻自身独有的生长特性和视觉的选择性注意机制,结合记录了水稻生长过程信息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集,进行旨在增强不同水稻类型信息的遥感多特征表达可视化。(2)基元尺度的水稻类型遥感智能识别:充分利用大田作物种植管理最小空间尺度(田块)的角度出发,首先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进行目标水稻遥感识别基元的提取,在此基础上再应用代表性的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多类水稻多算法的智能提取研究。(3)提出利用能够同时兼顾遥感错分和漏分信息的复合分类精度系数(composit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CCA),对不同类型水稻在基元和像素两种尺度上的遥感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以便于既能客观评价各类水稻的分类效果,同时也使得两种尺度上不同算法的识别性能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多时相Sentinel-2号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水稻种植结构比较复杂的江汉平原典型区域为实验区,依据区内不同类型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遥感多特征指数进行水稻类型信息增强和可视化表达,再运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目标水稻遥感识别基元的提取,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像素和同质基元两种尺度上,应用DNN、支持向量机、决策树以及随机森林等代表性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研究区内不同类型的水稻及其种植模式开展了遥感智能识别分析,并基于复合分类精度系数对不同尺度上的水稻种植模式分类效果和不同算法的识别性能等进行相关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实现了旨在增强不同水稻类型信息的遥感多特征表达可视化。首先以覆盖研究区域水稻全生长周期的时序哨兵2号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分析研究区内8种不同类型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采用三个时间节点上,能够反映不同类型水稻自身所处关键生长期的特征指数,构建了专用的水稻遥感多特征指数数据集,然后基于视觉的选择性注意机制,进行三波段图像RGB配色方案的优化,使得研究区内各水稻类型在图像上不仅表现出独特的色彩特征,而且与易混淆地物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颜色差异,从而为后文中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的成功应用奠定基础。(2)基于颜色的高鲁棒性和易聚类性,提取同质的遥感识别基元。经过上述遥感多特征可视化表达处理后,不仅各水稻类型在对应的图像上有了明显的色差,而且也使得具有相同或相近颜色特征的不同类型水稻像元在空间上明显集聚。因此,采用计算机视觉聚类技术进行图像分割,生成了一系列同质的“基元”。(3)采用深层神经网络(DNN)、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以及随机森林(RF)等四种代表性的机器学习算法,对不同水稻类型在基元和像素两种尺度上进行分类实验,结果显示,基元尺度上的分类识别效果普遍好于像素尺度,并且除了决策树以外,其余三种算法(DNN、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的总体分类精度(OA)和Kappa系数均高于90%。(4)基于误差混淆矩阵,采用复合分类精度系数CCA进行各类水稻识别结果的精度评价,并对不同水稻类型在基元和像素两种尺度上的分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再生晚稻、早稻&其他作物等类别的分类精度在基元尺度上有明显提升。(5)对比实验表明,本文提出在基于遥感对象多特征表达可视化和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获取目标水稻遥感识别基元的基础上,再应用DNN等代表性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水稻类型识别的方法,能够在大多数水稻类型的复合分类精度上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有效改善了一季中稻以及早稻&移栽晚稻等典型水稻种植结构遥感智能识别结果的不确定性。(6)不管是在基元还是像素尺度上,在应用随机森林、DNN和SVM三种算法所得到的分类结果中,复合分类精度系数CCA较高的前五种水稻种植模式都由一季早稻、一季中稻、虾田中稻、虾田晚稻,以及早稻&移栽晚稻构成,而决策树分类结果则不具有此稳定性。(7)在应用深层神经网络(DNN)、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以及随机森林(RF)等机器学习算法而获得的四种识别结果中,以DNN算法获得的研究区水稻分类识别总精度最高,其OA和kappa系数都高于其他三种,而决策树算法的识别精度最低;同时,基于DNN算法获得的一季中稻与早稻&移栽晚稻的识别结果,在基元和像素两种尺度上都准确性最高,它们的CCA系数分别约为93%和95%,但是DNN识别效果最差的类型在基元和像素尺度上并不一致,其中,在像素尺度上,以一季早中稻与早稻&再生晚稻的识别效果最差,而在基元尺度上,只有一季早中稻的识别精度不高,早稻&再生晚稻的识别效果则明显得到改善。
其他文献
目前,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深度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从数据中自主学习的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卷积神经网络就是深度学习技术中一种最为广泛应用的网络结构。但对于更好的理解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还缺乏理论基础。因此,当前对卷积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卷积神经网络的推广能力。首先,从函数逼近论的视角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逼近性质,给出了卷积神经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the brown planthopper,BPH)通过刺吸式口器取食水稻韧皮部汁液,不仅干扰了水稻同化物质的运输,而且其排泄物易传播或诱导水稻病害;虫害的爆发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粮食大量减产,因此褐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目前主要的防治措施是喷洒农药,但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并且会使褐飞虱产生抗药性。褐飞虱与水稻间存在协同进化,不同生
超疏水材料因其表面特殊的微纳结构和较低的表面能,在抗结冰、自清洁、减阻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材料表面难免会受到刮擦、磨损、酸碱溶剂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材料表面结构和化学组分受到破坏,从而使材料丧失超疏水性。构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材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本文采用不同方法将氟化碳纳米管(F-CNTs)与不同聚合物复合,制备得到F-CNTs/聚合物可修复超
锂被誉为“能源金属”,具有优异和特殊性能的锂及其化合物,已在能源、化工、电子、冶金、宇航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大形势下,金属锂及高纯度锂盐需求日益迫切。锂云母作为一种重要的含锂矿物资源,其绿色低成本提锂技术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针对锂云母传统硫酸(盐)焙烧法、氯化法、石灰焙烧法、压煮法等工艺所存在能耗高、严重腐蚀设备、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提出低碱低温煅烧活化锂云母,将稳定的锂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和推广,智慧城市的革命随之而来,传统交通系统逐渐转为融合技术支持、城市建设和交通变革的“智慧出行”。出租车以其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等特点成为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出租车轨迹数据为研究对象的时空数据挖掘逐渐成为计算机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由于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及时,出租车数量和乘客需求之间供需关系的不平衡等多
自噬是机体一种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可参与细胞物质的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及稳态,因其与癌症、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人类疾病有关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发现H4K16乙酰化,H3R17二甲基化等多种组蛋白修饰参与自噬调控,但关于组蛋白磷酸化修饰是否参与自噬调控及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在丝氨酸代谢、DNA损伤修复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组蛋白H3T11磷酸化修饰。在这里,我
鄂尔多斯盆地降水较少,蒸发强烈,白垩系盆地中的地下水是居民生活、工业生产重要的水源。受盆地地层中石膏等矿物影响,局部地区的地下水属中性—弱碱性水,矿化度较高,硫酸盐和氟化物的含量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不协调,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本文利用盆地内广泛分布的方沸石进行水处理研究。方沸石是沸
本研究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及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控制地下水位(设置不同高度的种植基地)与光照(覆盖不同层数的遮阴网)条件,统计大泥炭藓的生长状态、头状枝数量、覆盖面积、生物量以及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总盖度、生物量等相关生长指标,探究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与光照条件的响应。本研究为亚热带泥炭藓湿地生态恢复及泥炭藓生产的产业化提供支撑
随着工业快速扩张,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亟需开发低耗清洁可持续的淡水生产技术。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表海水储量丰富,因此,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有望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产业化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利用光伏设备通过膜蒸馏技术生产淡水,或者利用集热器通过蒸馏系统生产淡水,这些技术的淡水产量可观,但在规模化应用中都存在一些局限,例如,需要
21世纪,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享受着电子化信息产品带来的便利。在这便利的背后是众多工作人员对于每一款软件系统质量的严格把关,软件缺陷定位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早期的软件缺陷定位只能依靠开发或测试人员的人工经验,软件缺陷定位效率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脱离开发人员经验值的情况下快速定位软件缺陷。传统的软件缺陷定位方法大多通过文本处理方法提取软件缺陷报告和源代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