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渴病(糖尿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的多发病,其持续增长的流行病学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传统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就是为了发掘历代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总结消渴病发病的关键机制,给出合理的方剂,同时探讨其现代临床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中医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对消渴的记载非常详细,其中有很多与现在的消渴病的症状描述非常相似,并且对消渴的根本病机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消渴发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所致。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关系密切的理论不谋而合。《伤寒杂病论》对消渴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不但对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对消渴的治疗给出了明确的方药。是既得《内经》之真谛,又弥补《内经》之不足。其中提出的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症,致今仍然是治疗消渴病的主要方剂。随后的医家对消渴的根本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求,逐步完善了消渴的认识,治疗的手段、方法也日益丰富,形成了完整的消渴病治疗体系。综合历代医家对中医的本质的看法,“肾虚失于气化”当为消渴病发病之根本。随着现代医学对消渴病及肾虚本质的研究进展,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针对“肾虚失于气化为消渴病发病之根本”这一结论,我们复习了历代文献,总结了历代医家的看法,认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所提出的肾气丸可以一气贯阴阳,有通调阴阳,水火既济之功,可以作为治疗“肾虚致消”的主方。现代对肾气丸服用后对机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支持肾气丸的主治范围,功效特点。为了更好的把握肾气丸治疗消渴的证治规律,更合理地应用于临床。我们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总共纳入1136人,肾气丸治疗消渴的总有效率为73.2%,进而通过分析消渴病的症状表现,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变化、加减治疗用药;一方面对肾气丸治疗消渴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对肾气丸的加减用药规律初步进行了总结。为临床应用及,未来的研究做一点基础工作。虽然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症已上千年之久,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治疗用药规律,相关性基础研究工作还很薄弱,特别是与现代医学对消渴发病机制、新药研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采用什么方法对“肾虚消渴”进行研究,如何合理规范使用肾气丸,如何在临床上对肾气丸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还有很多路要走,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