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墩墓是流行于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存在于江南地区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其表面封土成墩形,以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其主要特征。土墩墓群在皖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分布,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龙头山区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土墩墓群的分布地点。龙头山区域处于南陵中南部低山丘陵与平原的交汇地带,在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的土墩墓,不仅在主山脉上发现大量的土墩墓的存在,主山脉延伸出去的山岗、山坡处、甚至是某些地方的山脚处也有大量土墩墓的分布。龙头山土墩墓群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龙头山区域的土墩墓多分布于山岭山脊或者是岗落上,除个别区域外较少分布在山脚处。在山脊或者岗落上分布的土墩墓基本呈现出一字排开的串珠状,个别较为宽阔的高低上存在有沿山脉走向并列的分布关系。在山坡山脚处,土墩墓的分布也呈现出由高处向低处逐渐向下排列的规律性。第二、多分布于山岭朝阳的一侧,背阴的位置很少有土墩墓的分布。第三、土墩墓的分布与四周的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关系,条件好的地方土墩墓分布较多,土墩规模也较大,反之则较少、较小土墩墓封筑的封土来源主要是就近取土,然后经过逐层封筑而形成的。根据龙头山各个土墩墓平整地表的程度和所采用的墓葬的埋葬情况,又可以将此处土墩墓的封筑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清理至生土层面后再进行封筑的,一类是未清理至生土层面便进行封筑的。清理至生土层面后再进行封筑的土墩墓,又可分为对凸起部位的削平和凹进部位的垫平这两种情况;未清理至生土层面便进行封筑的,主要是一墩多墓的上层墓葬。墓葬所表现出来的形制结构是古代丧葬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根据墓葬所表现出来的形制和结构的特点,可以反映处所处的这个时期墓葬的埋葬制度和埋葬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墓葬方面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反映和缩影。因此,龙头山的墓葬形制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龙头山区域的土墩墓,虽然未发现有土墩石室墓,但是墓葬形制仍旧比较丰富,根据现有的资料,按照土墩内墓葬的具体形式,可以将龙头山土墩墓分为三大类:土坑型土墩墓、平地起封型土墩墓、石床石框型土墩墓。另外,根据发掘过程中,在土墩内发现的墓葬的数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墩墓分为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及空墩这三种。不仅仅是墓葬单位和形制的不同,龙头山土墩墓中的墓向也略有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墓葬方向,简称墓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时所采用的方向,一般指头部的方向,有时候也可以指足部方向或者是面向等,墓葬的方向是我国古代埋葬制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研究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重要的资料。龙头山土墩墓整体上以东西向为主,只有极个别的表现出了南北向的墓葬方向,而其墓向与山脉走向关系不大,主要是由于地形、或者是墓葬单位不一致的原因。南陵龙头山土墩墓群随葬品质地较为多样,有硬陶器、原始青瓷器、泥质红陶器、泥质灰陶器、泥质黑陶器、夹砂陶器、石器、玉器、铜器。而龙头山区域的土墩墓藏中出土的器物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坛、罐、双耳罐、瓿、豆、鬲、觑、盉、鼎、盂、铜环、钵、纺轮、斧、铲、锛、璜、削、器盖等,虽然出土器物较少,但是除了器型较为复杂外,还有不少独特的器物的出土,器物摆放也较有规律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从器物的出土状况和器形、质地等各方面可以看出,龙头山土墩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与周边地区及本地区的土墩墓的比较,可以看出,龙头山土墩墓群与千峰山土墩墓群虽然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文化内涵和文化类型应该是一致的。与周边其他地区的土墩墓相比存在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据此,可以初步认为,龙头山土墩墓群应该与千峰山土墩墓群共同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龙头山土墩墓群存在有一个连续性和过渡性,很有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使用的墓地,应该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小区域的活动中心,它的独特性,说明了安徽南陵在这一时期,应该是一个具有突出特征的独特的文化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