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血液中的血脂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负相关。脂蛋白组成复杂,在临床检测中其水平高低常用所含胆固醇含量表示。应用现代核磁共振(NMR)技术,在不做任何物理或化学分离的条件下,对血清中的脂蛋白颗粒可进行研究和表征。当前,很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作用于血脂蛋白,包括抗氧化作用、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降低其中胆固醇的含量或加快其代谢速度等。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论文利用NMR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直接研究了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布洛芬与血清脂蛋白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用高亲和性配体置换、进而研究血清中处于结合态的小分子代谢物;以内源性代谢物-组氨酸为探针测定血清的pH值。首先,应用扩散加权和二维NMR实验方法,研究了布洛芬与血清中脂蛋白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布洛芬加入血清后引起了脂蛋白颗粒中不饱和磷脂中的极性头(-N+(CH3)3)、双键(-HC=CH-)及其相邻基团上的质子的化学位移(化学环境)的变化。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1)布洛芬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羧基与卵磷脂和髓磷脂分子中带正电荷的极性头-N+(CH3)3之间可能通过静电作用,致使其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2)布洛芬分子中非极性的苯基和异丁基与不饱和磷脂分子通过亲脂相互作用,导致磷脂分子中的双键及其相邻质子的化学位移也向高场移动。扩散加权的NMR谱和扩散系数测量表明这些化学位移发生改变的质子来自高密脂或者颗粒较小的低密脂。布洛芬与脂蛋白颗粒间相互作用,有助于阐释其构效关系和抗脂蛋白氧化修饰机理。其次,血液中含有的部分小分子代谢物能够与白蛋白等大分子结合,处于结合态的代谢物的NMR谱峰变宽,以至其难以观察或“NMR-不可见”。这些物质可能与体内某种重要的生理过程有关,也会对药物在血液中的转运、代谢和药效(血药浓度)等产生严重影响。选择与白蛋白结合力强的布洛芬为置换剂,运用弛豫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