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研究在角膜内皮移植(EK)手术中保留后弹力层是否会影响供体植片的贴敷。②评价不同方法获取Descemet膜-角膜内皮细胞复合体(DM+CECs)的效果。③利用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一种新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④通过高危兔眼模型分析角膜内皮移植术后效果及免疫排斥反应特点。
方法:⑴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30只兔分成3组:去除后弹力层组(DSEK组)、不去除后弹力层组(nDSEK组)和供体组,每组10只,右眼为手术眼。术后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的透明情况,用UBM测量角膜厚度。术后8周获取角膜瓣进行组织病理观察。⑵将20兔(40只眼)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4组:镊子剥离、水分离、大气泡法和机械分离组(采用人工前房),每组10眼。通过活体染色和组织切片分析评价DM+CECs。⑶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30只兔分成三组:角膜内皮刮除组,后弹力层撕除组,DSEK组,每组10只,右眼为手术眼。每组定期通过角膜内皮活体染色,眼前节照相和UBM至少观察2月。⑷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42只兔分成三组:对照组(未移植组),穿透性移植(PK)组和DSEK组,每组14只,右眼为手术眼。术后用裂隙灯检查角膜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情况,并记录排斥指数(RI)和新生血管指数(NI)。用UBM定期测量角膜厚度。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术后20天各组IL-2、IL-10和VEGF基因的表达。
结果:①nDSEK组术后1天有l眼植片移位,此后,两组均未发现植片移位或脱落。组织病理显示,DSEK组术后8周未见供体植片和受体植床存在明显的分界面,纤维组织排列规整,未见瘢痕。nDSEK组术后8周仍可见后弹力层存在,但植片与植床紧密贴敷,未见明显间隙。②镊子剥离组获取DM+CECs2眼成功,水分离组8眼,大气泡法5眼和机械分离法3眼,四组之间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分离法(98.03±2.18%)和大气泡法(97.14±3.04%)内皮细胞存活率(ESR)明显高于镊子剥离法(80.16±5.21%)和机械分离法(71.56±9.57%)(F=436.04,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水分离法和大气泡法对内皮细胞损伤小。③后弹力层撕除组角膜始终保持混浊,角膜内皮刮除组和DSEK组角膜逐渐透明,角膜厚度逐渐减低。活体染色显示角膜后弹力层撕除组术后2月仍无角膜内皮生长。④PK组和DSEK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28.1±8.6)天和(42.9±20.2)天,(X2=8.483 p=0.004,p<0.05)。眼前节检查显示PK组大部分兔眼角膜水肿、混浊及大量新生血管,而DSEK组只有少量兔眼出现角膜混浊水肿。病理组织切片显著PK组单核细胞浸润明细高于DSEK组。RT-PCR结果显示PK组IL-2、IL-10和VEGF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DSEK组。
结论:⑴供体植片与保留后弹力层的植床紧密贴敷说明角膜内皮移植术并非必须去除后弹力层。⑵水分离法或大气泡法是安全、有效的获取DM+CECs技术。⑶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可有效的用来研究角膜内皮移植研究。⑷EK术后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几率低,且比PK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程度弱。为了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一个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