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诱发的原子核巨偶极共振模式研究及丰质子核23Si的β缓发(双)质子衰变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子核物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本质的重要学科,一直都是物质科学的最前沿,对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决定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然而人们至今对于原子核结构、性质及核动力学等仍有非常多疑惑,因此国内外大量科研人员在理论和实验上对核物理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核物质状态方程、核多体动力学、放射性核束物理、核天体物理等方面。在核物质状态方程和核多体动力学研究方面,同位旋矢量的巨偶极共振GDR(Isovector Giant Dipole Resoance,GDR)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GDR可以看作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对集体震荡,几乎所有的原子核都具有这种集体运动模式,GDR的能谱参数可以提取最可靠的核结构和核多体动力学性质的信息,因此被作为核物理性质研究的有效探针。GDR的能谱参数主要包括峰值能量,共振强度,以及共振宽度。其中峰值能量与原子核质量数、核物质状态方程和对称能直接相关;共振强度在能量加权求和规则中占很大百分比;而共振宽度与原子核自旋、温度和激发能等有关,尤其是共振宽度在温度较高时是否饱和,目前仍存在争议,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第一部分,我们利用拓展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EQMD(Extended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EQMD)模拟质子俘获反应11B(p,γ)12C,27Al(p,γ)28Si,39K(p,γ)40Ca以及67Co(p,γ)68Ni诱发12C、28Si、40Ca、68Ni等一系列核素的GDR,研究其能谱参数的依赖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反应体系下GDR的峰值能量与熔合核的质量数呈负相关,且其下降程度与熔合核质量数也呈负相关;共振强度随质子入射能量提高先增大后减小;相较于质子入射能量,共振宽度则与熔合核温度的依赖性更加明显,在温度低于1.5 MeV时几乎保持不变,在1.5 MeV-3.5 MeV之间时,共振宽度随温度提高而急剧增加,与之前理论和实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在温度高于4 MeV时,我们的计算结果支持GDR共振宽度趋于饱和。在放射性核束物理中,远离β稳定线的奇异核展示出了许多不同于稳定核素的性质,尤其是对于其衰变模式的研究,可以获得很多关于能级位置、能级宽度、能级密度、自旋、宇称、原子核质量等核结构信息,拓展了传统核物理的研究领域,对壳模型等理论提供补充和验证,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23Si是最轻的Tz=-5/2的丰质子核,其可能具有β缓发质子衰变、双质子衰变、三质子衰变、质子α粒子衰变等多种奇异衰变模式,它的衰变性质是精确计算其原子核质量的重要依据,对验证壳模型理论也有重要作用。1986年Langevin等首次通过40Ca的碎裂反应生成并观测到23Si。之后在1997年Blank等首次研究了23Si的衰变现象,得出了23Si的半衰期和衰变带电粒子能谱,并通过与壳模型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他们分析认为23Si发生了β缓发双质子衰变,然而他们并没有观测γ射线,因此未能直接从实验结果上证明这一现象,这也正是我们实验的主要目的。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装置上利用75.8 MeV/u的28Si14+主束轰击1980μm的9Be初级靶,通过弹核碎裂法生成目标核23Si,之后使用硅探测器阵列和高纯锗探测器阵列通过注入-衰变方法研究其衰变现象,测量了23Si的带电粒子能谱和γ射线能谱。最终我们分析得出了23Si的β缓发粒子衰变的分支比以及23Si的半衰期(40.17±1.86)ms,与之前Blank的研究结果一致。除此之外,我们新发现了一个位于3811 keV的βp衰变能量峰以及与之对应的新的衰变能级,并首次通过双质子衰变能谱与γ射线能谱的关联直接确认了23Si具有β缓发双质子衰变到21Na第一激发态的衰变模式。不过受限于统计量和探测效率,同Blank的结果一样,我们也未能观测到23Si可能具有的β缓发三质子衰变和质子α粒子衰变等更奇异的衰变模式。
其他文献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是探索极端条件下强作用物质性质的有效手段。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对撞接近光速的两束核子产生高温高密物质,模拟宇宙大爆炸早期夸克胶子等离子的形成。为了研究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人们发展了许多唯象模型,用于描述不同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系统和能量下的非平衡多体动力学过程。集体流、关联和涨落效应敏感于重离子碰撞早期和系统的演化特性,可以提供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关信息。本博士论文从唯象模型和
报纸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外在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试验方法及取值上的异同,重点分析取值的理论依据以及计算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国内防渗墙规范(条文说明)对塑性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建议对防渗墙规范条文说明进行修正。
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在细胞的信号转导,新陈代谢和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细胞或细胞的不同状态,受体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一些具有靶向性的分子探针能够可视化细胞膜上受体的分布,甚至实现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但针对内源性受体,筛选和设计具有正交性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DNA链能通过Watson-Crick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杂交,并能通过改变碱基的种类和数目设计不同
铣削搅拌水泥土防渗墙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防渗墙具有施工造价低、工效高、污染小等诸多优点。本文以希尼尔水库铣削搅拌水泥土防渗墙试验段为例进行研究,在其达到28天设计龄期后,对试验段不同水泥掺量的墙体采取局部开挖、超声波检测、钻孔取样试验和孔内摄像等方法进行检查,发现不同地质条件对墙体的均匀性有较大影响,且水泥土墙的墙体抗压强度、渗透系数等技术指标均与墙体的均匀性有直接关系。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它能成功解释很多近现代的物理现象。QCD理论预测,在足够高的能量下,禁闭在强子内部的夸克和胶子将会退禁闭,形成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通常QCD相图被表示成关于横轴为重子化学势μB,纵轴为温度T的二维结构。其中,在高重子化学势、低温的状态下,强子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相变属于一阶相变。随着重子化学势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强子到夸
中能重离子碰撞作为重离子碰撞从低能到高能的过渡区,碰撞过程中平均场作用和核子-核子碰撞作用相互依存并相互竞争。其中,形成的热核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输运性质对我们了解核物质的状态方程以及核物质的相变具有重要意义,且一直是核物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就从这两点出发,分别研究了费米能区重离子碰撞中形成的热核物质的性质和液气相变探针的尺寸效应。第一个工作,利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QMD),模
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是描述夸克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基本规范场理论。格点QCD计算表明在高温和零重子数密度的条件下强子到夸克的相变是连续相变。对于有限重子数密度情况,虽然格点QCD计算会遇到费米符号问题,但是基于一些有效理论模型的研究,例如NJL模型(Nambu-Jona-Lasinio model)和其拓展模型,其结果表明强子-夸克相变过程中在净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