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位出生于新西兰的女作家,虽英年早逝,却因其作品的非凡艺术魅力而蜚声于世,被称为“英国短篇小说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曼斯菲尔德擅于从小处落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屑片段来透视其背后的深刻意蕴。她的作品含蓄隽永,浅中蕴深,读来若诗。
国内外许多学者及文学评论家曾从多个角度评析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从传记研究、女性主义、现代主义、文体学研究、叙事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目前还没有人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白”理论着手对其进行研究。而空白是体现艺术美的一种重要方式,重在体现无限的意蕴,这恰恰是观照曼斯菲尔德含蓄隽永写作风格的恰当手段。
本文正是运用空白理论分析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论。
引言介绍了曼斯菲尔德在英语短篇小说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她的短篇小说,以及国内外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研究,进而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曼斯菲尔德的写作风格含蓄蕴藉,相对于直抒胸臆式的率直洒脱,她更倾向于在细微之处展现作品的真实意蕴,但又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这种特点使她的短篇小说处处充斥着“空白”:一种以“不表”表达的美。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释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的含义、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表现,“空白”理论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空白”带来的独特审美意蕴。中国古典美学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自老庄以降,“贵无”的审美意识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轻写实、重意境。“空白”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借助艺术想象拓展作品的审美空间,探求其背后的无限意蕴,从而使艺术作品余韵无穷。
第二章从人物“空白”的角度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第一节分析了《夫人的女仆》这一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空白”。女仆的叙述不动声色,却颇值得玩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刻,使夫人和女仆这两个形象都鲜明生动、韵味无穷。第二节分析了《一杯茶》中人物心灵刻画的“空白”。全文并无直接的描摹,仅凭些微的动作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波澜便跃然纸上。
第三章阐释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结构的“空白”。第一节分析了《莳萝泡菜》中开篇的“空白”。曼斯菲尔德没有任何的铺陈,而是陡然入笔,描摹了久别重逢的两人迥异的神态。此处留下的“空白”激起了读者的审美冲动,也使全文充斥着极大的张力。第二节分析了《没有脾气的男人》中的情节“空白”。日常琐事与片段式回忆的交织构成了这一小说,表面上拖沓无味,实则寓意无穷。第三节分析了《花园茶会》中的结尾“空白”。劳拉对死亡的体验与看法浓缩为文末的一个破折号,看似一语未发,却道破了对死亡和生命的无限思索。
第四章探讨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修辞所创造的“空白”。第一节籍《没有脾气的男人》和《幸福》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由象征所塑造的’空白”。“戒指”、“闪电”、“梨树、”和“月光”等意象背后所隐藏的无穷意蕴使得曼斯菲尔德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叙述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节从《没有脾气的男人》和《理想家庭》入手,分析重复造成的“空白”。刻意的重复使文章中流淌着一种蕴藉之美,也促使读者去挖掘充溢在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深层寓意。第三节分析了《布里尔小姐》中所展现的对比所造成的“空白”。通过对待围领的前后迥异的态度以及一笑、一哭间的强烈对比,布里尔小姐的颓然、绝望虽未直接点破,却久久地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结论部分指出,“空白”是体现艺术美的一种重要方式,包涵着无限的意蕴。“空白”不仅可以激起读者的审美冲动,也扩大了作品的审美空间,使作品更加灵动、丰富。更重要的是,“空白”蕴含着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读者可以得到无穷的审美享受。由此可见,“空白”并不是空无,正是通过以“空白”对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观照,才使其作品拥有的别样美感和无穷余韵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藉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理论对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观照,也使中华文化中可能含有的思想资源与建设性力量与欧美文学、文化结合了起来,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互补态势与共同促进也许也将是文学批评领域一种可行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