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是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之后屈指可数的有特色、有深度的澳大利亚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13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并凭借自身出色的创作才华成为世界上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三位作家之一。《凯利帮真史》(2000)是凯里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它将历史与虚构相结合,重新塑造了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造反者”内德·凯利的形象,是对澳洲殖民史及民族神话的全新解读。该作品在为凯里带来巨大荣誉并助其获得布克奖、英联邦作家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的同时,也为其招来各方非议,而争论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如何定位“造反者”内德·凯利的文化身份,但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阐释澳大利亚殖民历史及如何对待民族“历史记忆”的辩论。之前学术界对于该作品的研究多是从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角度入手,而本文另辟蹊径,尝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解读凯里的狂欢式创作及其作品中蕴含的狂欢化精神。凯里将历史与幻想相融合,颠覆了官方文化中将凯利视为“盗马贼”“杀人狂魔”的定论,并将其重新建构为敢于反抗权威、为自由而战的民族英雄;同时怪诞性描写、狂欢化语言、笑谑与讽刺等也充斥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这种狂欢化的创作风格使凯里在对帝国文本进行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表达了自身对于颠覆和建构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努力和尝试。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彼得·凯里及其作品《凯利帮真史》,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情况,概述该论文的独创性及写作框架并对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作简要梳理。作为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二、三、四部分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依托,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别从叙事结构、空间呈现及文体运用等三个方面解读该作品中所体现的狂欢化色彩及其蕴含的狂欢化精神,并进一步探寻作家凯里选择狂欢化创作的深层内涵,从中体会凯里对于颠覆官方定论,重新塑造民族神话,建构独特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身份的强烈渴望。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