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现代医学分为出血性和梗塞性两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高合并症的“五高”特点,是针灸科、康复科和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个体心理、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趋势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而且,患者在1周内,约73%~86%出现偏身肢体障碍,其中71%~77%以行动困难为主,47%表现为不能独自坐立,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在经过脊髓休克期后,患者多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也因此严重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尤其是高痉挛状态。目前,针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主要是非药物性和非手术方法,更多地体现在康复、针灸等疗法。康复技术是基于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原理,通过反复运动及训练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有效性得到国内外认可,操作方法大体分为:电针、火针、体针、头针、针与灸结合、腹针、粗针等;其中关于电针的临床报道较多,其次为火针。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火针针具,经针体加热,施以一定的手法,迅速刺入人体相应腧穴或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独特针灸治疗方法。但电针、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研究仍处于学术争鸣阶段,各家学说不尽相同;且目前关于不同外治疗法之间和同一外治疗法不同间隔时间的对比性研究较少,基于此,在康复治疗基础上,探讨火针与电针之间及不同间隔时间电针之间对于同一疾病(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疗效研究。目的:通过细化分组及固化治疗次数和固化治疗时间,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观察不同疗法及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差异性,即观察火针+康复、单纯康复与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康复的临床疗效,以期在疗效最大化的前提下,探索出该病的最佳合理化治疗手段和电针治疗间隔时间,进而减少患者痛苦,减轻社会和患者经济压力,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针灸疗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临床基础研究依据。方法:将符合临床研究的纳入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即:康复组、火针组、每日电针组、隔日电针组和每三日电针组,康复治疗作为每组的基础治疗,康复组即单纯康复治疗。通过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定及表面肌电图,分别以治疗前、统一治疗1个月及统一治疗30次为节点,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定,最终将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临床观察,在统一治疗时间(1个月)内和康复治疗基础上,(1)在FMA评分、MBI评分、CSI评分方面,组内前后疗效对比,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2)组间在FMA评分、MBI评分、CSI评分方面,具体如下:(1)由于治疗间隔时间差异,每日电针组针灸治疗次数最多,其疗效均优于隔日电针组、每三日电针组,P<0.05,每日电针组效果最好;隔日电针组疗效优于每三日电针组,P<0.05。(2)基于相同间隔时间,火针组疗效优于每三日电针组,P<0.05。基于不同间隔时间,火针组疗效与隔日电针组疗效相当,P>0.05;火针组疗效不及每日电针组,P<0.05。(3)康复治疗作为每组基础治疗方法,且各组康复治疗次数均相等,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其疗效均差于火针组、每日电针组、隔日电针组、每三日电针组,P<0.05。2.在统一治疗次数(30次)之后和康复治疗基础上,(1)在FMA评分、MBI评分、CSI评分及表面肌电图方面,组内前后疗效对比,治疗30次后均优于治疗1个月后;(2)组间在FMA评分、MBI评分、CSI评分及表面肌电图方面,具体如下:(1)基于完成相同治疗次数且相同持续时间,火针组疗效优于每三日电针组,P<0.05;基于完成相同治疗次数而持续时间不同,火针组疗效亦均优于隔日电针组和每日电针组,P<0.05。(2)基于相同治疗次数而持续时间不同的电针外治法间,每日电针组与隔日电针组疗效相当,P>0.05;每日电针组及隔日电针组疗效均优于每三日电针组,P<0.05。(3)康复治疗作为每组基础治疗方法,且各组康复治疗次数、时间均相等,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其疗效均差于火针组、每日电针组、隔日电针组、每三日电针组,P<0.05。结论:1.单纯康复治疗痛苦小,并可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应作为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基础疗法。2.在固定时间(1月内)应给予高频次针灸治疗,短时间内提升临床疗效,让患者尽早树立疾病康复的信心。3.在固定次数(30次)治疗后,火针的临床疗效优于康复组、每日电针组、隔日电针组及每三日电针组,而每日电针组与隔日电针组疗效无显著差异,均优于每三日电针组。4.结合患者病情及疾病的特点,对于治疗过程超过3个月的长期治疗,在提升疗效的基础上,选择火针和隔日电针方案较为合理,并可减轻病人痛苦及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对于治疗过程短于1个月的急性期或急性病的治疗,在提升疗效的基础上,选择每日电针治疗方案更为合理,可快速提升患者康复的信心。创新点:1.本科研设立不同外治疗法及同一疗法的不同间隔时间,在追求疗效的基础上,探索临床适宜的、最佳的针灸治疗方法与间隔时间,减少病人痛苦,获得最大的临床收益。在排除非外治干预措施的影响下,延长观察期限,更贴近临床实际;以统一治疗时间(1个月)和统一治疗次数(30次)设置不同观察节点,分别进行测评,更客观地体现不同外治疗法及同一外治疗法的不同间隔时间带来的疗效差异。2.对于中风后痉挛而言,目前的疗效评价多基于量表研究,客观性指标描述甚少,为更准确地体现疗效的客观和直观性,本科研在量表评定的基础上,引入表面肌电图评价指标,以增强结果评价的可靠性。